
機舖成另類投注站 社工憂賭風蔓延
【本報訊】電子遊戲機中心(機舖)活躍於八、九十年代,但隨着電腦遊戲不斷進化,機舖不再獨領風騷,年輕人「蒲機舖」的景像已不復見。為了逆境求存,近年機舖引入多款賭博類遊戲,取代傳統「街機」。有社工擔心,青少年會因此而染上賭癮,助長社會賭博風。
記者:張政恒 伍皓天
編輯:王詠妍 謝家淇
根據民政署統計數字,機舖數目由高峰期1993 年的876 間,跌至現時只有244 間。為維持營業額,本港大量機舖引入多款賭博遊戲機,例如跑馬機、廿一點機和老虎機等,利潤遠比「一蚊一局」的傳統遊戲可觀。
賭博機取代傳統機
由早期的《食鬼》到後期的《街霸》和《頭文字D》,這些經典遊戲機陪伴着不少港人成長。但隨着這些傳統遊戲機乏人問津,加上一局只需約1 元,便能玩上半天,結果被機舖閒置一角;取而代之是百家樂機和跑馬機等賭博遊戲機,投注額比傳統遊戲高幾倍,遊戲時間只有幾分鐘,能帶來較高的利潤,故常被機舖放於當眼處。
以跑馬機為例,它的玩法猶如投注真賽馬一樣,有不同投注種類,如獨贏、連贏及三重彩等;馬匹的狀態、騎師和賠率亦設計得一絲不苟,色彩繽紛的外型加上熱血刺激的配樂,經常吸引了滿桌「賭客」消費。另外,百家樂和廿一點等遊戲機亦大受歡迎。
記者曾於平日黃昏時段,到荃灣一間遊戲機中心觀察約兩小時,發現跑馬機長期保持約八成的使用率;但傳統遊戲機一個小時只有兩至三人使用。傳統遊戲機的數量大約有50 部,賭博遊戲機雖然只有30 餘部,但使用率遠比傳統遊戲機高。
在機舖打機有8 年的麥同學表示,以往都是約一個月到機舖遊玩一次,消費約為10 元至20 元;自友人推介他玩跑馬機後,進出機舖次數增至一星期一次,高峰期更試過一星期三次,每次與友人最少兌換相等於100 港元代幣,消費比以往多了。麥同學更稱:「我已經算是買得少,有些人一次下注相當於十幾元港幣的代幣。」
一晚輸光2000 元
同樣熱愛到機舖流連的方同學,則對電子遊戲機的設計抱有懷疑,他質疑這種遊戲機買多少就輸多少,可能有人操控遊戲機的難易程度。於長沙灣一間遊戲機中心,工作約5年的場務孫先生認為,機舖相比以前已經變質,賭博遊戲成為近年的主要收入來源。孫先生稱,曾看到有玩家找換2,000 元代幣後,一晚輸光,認為當玩家贏得多時,便會「賭上癮」,故不建議青少年玩家接觸賭博遊戲。孫先生指,即使是週末下午或晚上,佔地2,000 呎的遊戲機中心,人流亦只有20 至30 人,沒有賭博遊戲,根本沒有可能「做得住」。
東華三院平和坊戒賭輔導中心主任楊枬英指,曾有個案未成年就接觸跑馬機,結果沉迷賭博,成為病態賭徒。楊枬英指,青少年不能進入賭場,而機舖就製造了一個給青少年賭博的漏洞,令年青人提早接觸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