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樹活動最少要二人同行,假如一個在樹上不適,樹下的拍檔可以馬上打電話求助或者設繩營救。」在鳳溪第一中學攀樹隊教練林楚強一聲令下,隊員動作敏捷,技術純熟,不消兩三下功夫就爬到第一個枝位。樹上攀爬與樹下支援的隊友有著互相信任關係,兩者密不可分,就像彼此左右手。



記者:關筱妍 楊 霖
攝影:張倩婷 李宛霖 關筱妍 楊 霖
編輯:周子晴 關卓蔚
版面編輯:黃雅華 譚栢妍

  鳳溪攀樹隊於2006年3月成立,是全港及全中國學界唯一的攀樹隊。學校被密密麻麻的樹木包圍,校方希望善用校舍「多樹」資源,於是聘用相關專業導師,師生共同學習攀樹。林教練曾到新加坡、廈門及台灣等地擔任攀樹比賽裁判,從中學習策略及更新規則,擔仼攀樹教練約十年。

結伴三年 建立默契

   攀樹隊每周訓練兩次,項目包括檢查個人安全裝備、速度、上攀、投擲及空中拯救及工作攀爬。攀樹有五花百門的上樹方式,富有挑戰性,每完成一枝條、一棵樹,同學就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就讀中四的陳鈺麟、江漢忠及中三的袁暉鈞都是攀樹隊隊員,三人懷著自己故事來到攀樹隊:陳鈺麟被花樣技巧吸引、江漢忠喜歡樹上優美風景、袁暉鈞挑戰畏高。儘管他們參加原因各異,唯一相同的,是他們能以另一種角度觀賞校園,而且攀得愈高,看得愈遠。同學站在樹上俯視校園,頓時有一種「大地在腳下」的感覺。

  四人一起走過三年與樹結伴的日子,出戰不同攀樹比賽。訪問當天,袁暉鈞大叫一聲「Stay Clear(樹上隊員警示樹下同伴的用語)」,枯枝應聲墮地,樹下兩人快速閃開,默契不言而喻。林教練最開心能從訓練過程中教會同學保育樹木,亦不知不覺讓幾位小伙子萌生成為樹藝師的念頭,回饋大自然。

觀察生長 護理有素

  林教練在樹下認真指點運動員姿勢、速度,但說到他鍾愛的樹木,即放下緊鎖眉頭,「每一棵樹都是一個生命,要好好愛護它!」不少人誤以為攀樹會弄傷樹木,反而,運動員在攀爬時會用樹皮保護器,以減低因繩索磨擦對樹幹造成的損傷。

林教練對樹木情有獨鍾,擔任鳳溪 攀樹教練已十年。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校園數百棵樹木竟安然無恙,只有少於二十棵樹木倒塌,全賴平日林教練與學員保育有素。「攀樹隊隊員的日常訓練,就是按時檢查及護理樹木。」攀樹隊定期爬上樹頂觀察樹木生長情況,如發現不妥或有蟲蛀枝,會以手鋸及「三刀法」(即枝底、枝上及齊口三個步驟)砍下;隨後將其斬成約一吋木屑,置於樹底作肥料。

  即使「白千層」會脫皮,棕櫚樹只有主樹幹,林教練指只要樹木健康均可攀爬。不同樹種有不同攀爬方式,條件是枝條需粗過四吋,以作穩固點之用。若看見枝條上沒有任何樹葉,有可能已枯萎,發現枯萎需把它割掉,否則會蔓延至整棵樹。

宣傳不足 借鑑廈門

  運動員快速攀上樹,猶如這項運動在香港發展,亦較其他亞洲地區快,卻無緣眺望遠方風景。林教練概嘆場地及宣傳不足,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未有開放豁下公園,運動員只能在私人地方練習,「攀樹在社會知名度不高,故市民連香港運動員於國際賽中屢創佳績也不知道。」

  香港樹木拓展學會每年都會向漁農自然護理署申請公眾用地,以舉辦錦標賽,去年曾申請北區公園,但漁護署以保險問題為由拒絕。而今年學會獲批一個鄰近大尾篤的廢棄燒烤場,但其位置偏僻、長滿雜草,故學會發起聯署,希望政府可批出市區公園,藉此為攀樹增加宣傳。

  廈門及新加坡的攀樹發展後來居上,當地政府大力推廣及樹木保育,如廈門大學於2012年將攀樹引入體育必修課程。林教練希望港府向他們借鑑改善攀樹運動前景,「香港的大學都要有場地及人才,才可持續發展。」政府亦可增加宣傳樹木行業前景及加強資歷認可,證明行內人士有一定安全知識,吸引更多市民參與。

林教練與學生陳鈺麟、江漢忠及袁 暉鈞走過三年攀樹日子,他們受教練感染,將來亦希望投身樹藝業。

  鳳溪師生留戀樹上風光,共同努力保育樹木,守護樹上風景。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高樓早就淹沒大樹,林教練與學生或許只想保留片刻美好風光。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