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台版,拿起麥克風,施展渾身解數,為觀眾送上一則又一則令人忘卻憂愁的笑話。一班笑匠歷盡社會百態,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化成笑話,渴望棟篤笑成為普及性娛樂,讓大眾暫時放下壓力,調劑日常間不容喘的枯燥生活。



記者:許夢莉 黃珮欣 王雅莉
攝影:李宛霖 王雅莉
編輯:韋穎芝 何 晴 陳麗娜
版面編輯:黃曉君

  土生土長的印巴裔香港人Vivek Mahbubani(阿V)自小對棟篤笑情有獨鐘,早在讀書時期便經常觀看不同的棟篤笑表演。看到台上的表演者談笑自如,暗暗許下承諾,一定要嘗試一次拿著麥克風,成為台上備受矚目的笑匠。作為少有的印巴裔棟篤笑匠,阿V初出道時,演出題材大多圍繞自己的身份,如印度人說廣東話所鬧出的趣事,引起觀眾好奇。時至今日,阿V尋找題材擴展至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令演出變得生活化,大大引起觀眾共鳴。

傳播歡樂 喜獲傑青

  踏上台板,拿起麥克風,說數個有趣的笑話引人發笑,看似輕鬆,背後所付出的汗水卻是常人無法想像。「很多人認為是寫份稿,便能夠出show」,惟事前的準備無法劃一計算。

  常人都能説笑話,樹立自己的風格絕非易事。「我喜歡用無聊的方法去解決正常的問題,這樣就比較好玩。」除不斷用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讓觀眾出奇不意外,亦會經常反思觀眾喜歡他的原因,在自我尋找的過程中樹立個人風格。

  2011年成為全職笑匠至今,令阿V最難忘的一場演出竟不是仼何一場收獲不少觀眾掌聲及歡呼聲的本地巡迴或海外表演,而是一次醫院探訪。他從未想過,一個平平無奇的無聊笑話竟可令病人暫時忘記傷痛,亦體驗到笑話無限能力。「一則笑話經過不斷提煉,能在任何場合或時間使用,觀眾仍覺得有趣,是很滿足的。」

  將棟篤笑從興趣變成職業絕非易事,阿V出道初期曾自行到酒吧、咖啡廳、餐廳等尋找表演場地,一心希望將棟篤笑變成普及的娛樂活動。於是,他在2012年與一眾志同道合的棟篤笑匠成立爆笑館,鼓勵更多新人入行。爆笑館至今有9名定期表演者,除實體表演外,逢星期四亦會進行Facebook live大放笑彈,推廣棟篤笑文化。

  2018年,阿V成為首位憑棟篤笑獲選香港十大傑青。他於台上展現招牌笑容,像是感謝社會對他的認同和答謝自己一路上的努力。他自覺成為傑青後,就是他人的榜樣。「你未必一定要不斷幫人,但你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有價值。」他始終相信笑話的能力是無限,能帶給大家的,不只是言語本身,更是人窮一生想追求的快樂和享受。

毅然轉職 學會豁達

  阿V本著帶給觀眾片刻脱離現實的愉快時光參與每一場表演,然而有人卻因他的一次表演,放棄穩定的正職,成為棟篤笑匠。十年前,Mary毅然放棄記者一職,開始接觸棟篤笑,輾轉將興趣轉變成為職業。

  記者出身的Mary起初以新聞出發,構思表演題材,「需要思考用什麼角度去講述社會的一些事,或什麼角度去吸引讀者興趣」。她雖以玩味的手法表達深奧且嚴肅的話題,但對普遍壓力大的港人而言仍是吃不消,「他們不希望看棟篤笑時也要思考,簡單直接的才會讓港人發笑。」

  Mary與其他中外棟篤笑藝人一樣,會加入具本土獨特文化的內容,協助觀眾理解表演內容並身同感受。華人一般較為拘謹,要求亦更高。在香港表演時,每當觸及一些「過界」的話題,便很容易令人反感。多年的演出經驗令Mary學懂如何斟酌相關內容以至表達方式。「試的過程有點像烹飪,你烹調了一道菜,有些人認為可能要加多一點鹽,你便再調校,令到那個笑話更完整。」好的題材只是成功令觀眾發笑的一小步,反覆觀察再調整表達方式,方能真正取悦觀眾。

  記者的工作講求認真,每一單新聞都要求準確無誤,化身棟篤笑匠後,心態亦跟隨着改變。「例如有一件很傷心、很害怕、很困擾的事,但你最終能將它變成一個笑話放在台上表演,然後你自己也能很開心,整件事已經不一樣了。」或許因要惹人發笑,所以令Mary變得豁達,「不是說現在不會生氣,但心態不同了許多,到最後你會發覺很多事笑一笑那件事就完了。」

做回自己 贏得共鳴

  Mary曾將扭氣球的元素加進表演裏,後來為推廣棟篤笑,她便開班培養小朋友棟篤笑興趣。育有兩女的Matina亦運用自己回流返港踏上棟篤笑舞台的經歷以身作則,向女兒證明作為母親也能追尋自己的目標。

  Matina性格風趣幽默,在朋友堆中總是擔任笑匠一角。小時候曾移民到喜劇風氣濃厚的美國,因此對「獨角喜劇」(Stand Up Comedy)熟悉不過。十多年前,她在機緣巧合下受邀參加一個棟篤笑工作坊,從此便對棟篤笑暗生情愫,萌生成為職業笑匠的念頭。/span>

  入行初期,Matina仍未尋找到自己的定位。「那時候,我是扮演未結婚、周圍找男人的中女,但我好辛苦。」漸漸迷失下,她最終決定修飾自己真實的生活,以自己育兒或家庭生活作題材,換取觀眾共鳴。

  觀眾在棟篤笑過程中尋找到共鳴,自然會享受整個演出,Matina過去曾因台下觀眾冷淡,而質疑自己並不是做棟篤笑的材料,加上家庭壓力,讓她曾萌生放棄的念頭。思前想後,她還是認為「失去了棟篤笑,就如失去了自己」她成為笑匠從不為他人,只因棟篤笑讓Matina在家庭生活以外獲得滿足感,令台上的她越演越精彩。

  活躍於棟篤笑圈子近十年的Matina,見證不少變遷。她回望過去,有感現時觀眾對棟篤笑素人的接受能力較高,令棟篤笑在港發展較十年前容易。「如果越來越多人做,做得又越來越有質素,看的人會越來越多。」

  雕塑家羅丹曾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棟篤笑在香港仍屬少眾文化,香港的未來猶未可知,還望在各位笑匠的努力下,棟篤笑文化能變得家傳户曉,化成普遍娛樂。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