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詞初班:境外入境審查 (Border Preclearence)

高鐵「一地兩檢」爭議不斷,查實美國與加拿大早於五十年代設有境外入境審查(Border Preclearence),授權對方(Inspecting country)於自己國家(Host country)境內提前展開入境審查程序,檢查旅客證件及隨身物品...

政詞初班:公民文化 (Civic Culture)

雨傘運動後,不少傘後組織均表示要「深耕細作」,希望把雨傘運動精神帶入社區,提高公民意識及政治參與,但到底怎樣的公民社會才算理想?

政詞初班:區議會委任制

2015 年區議會選舉將於 11 月 22 日投票,本期出版之時已經截止提名,選戰正式開鑼。這次選舉將選出 458 名區議員,包括 431 名民選議員及 27 名當然議員,為取消區議會委任制後首次選舉。

政詞初班:政府宣傳片 API

本月初,有市民要求高等法院頒布禁制令,禁止政府在電視台以及電台播放政改方案廣告《2017 一定要得》,認為此廣告帶有政治立場,屬於政治廣告,應禁止播放。如何界定政府宣傳片與政治廣告?

政詞初班:學術自由 Academic freedom

繼早前特首梁振英於施政報告中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文章鼓吹港獨思想後,年初教資會公布大學評核結果,港大法律學院評分不及中大,前院長陳文敏被輿論抨擊重政治、輕學術,同時傳出他被梁振英施壓阻撓出任港大副校長,法律界及學界人士紛紛認為此等為干預學術自由之舉,予以強烈反對。

政詞初班:政教分離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治爭議近年愈演愈烈,不少宗教人士經常發表政見,甚至親身參與其中。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及香港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就分別支持及反對去年底的佔領運動。當中陳日君經常為不同議題發聲,「只要我肯定這是教會立場,我就一定要做。」,相反管浩鳴認為宗教人士不應在政治問題上站得太前,否則會令教會尷尬,到底宗教與政治應有何等距離?

政治光譜 Political Spectrum

近年本港的政策討論,不時會出現「左翼社運」與「右翼本土派」因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而爭辯不休。所謂的「左」與「右」,來源於政治光譜。   政治光譜是用作量度個人政治傾向的工具,傳統的光譜以一條軸線構成,分成兩大派:社會主義傾向的左派、及保守主義傾向的右派。有趣的是,這種以方向劃分的方法, 是來源於18 世紀初的法國議會坐席方向。   隨著社會形勢不斷轉變,近年的政治光譜模型加入社會或經濟取向,大多以專制及自由作為兩極,以體現在同一種政治信念之下,不同人仍然會有不同的社經政策取向。 現今不少網站提供相關測試,讀者不妨一試。

政詞初班

政治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 綜合本港不同報章流行的一些相關說法,例如在民建聯派發的政改宣傳單張中貶低「公民提名」會被稱作「政治正確」;而賀歲電影《金雞sss》中,藉張家輝飾演的「哥頓哥」出獄後諷刺尖東已成為自由行的天下、今天搵食靠的是賣奶粉和當撐政府臨記示威 ,就被影評指其極「政治不正確」,故亦最為港人受落。 以上的媒體報道,以「合乎政治意識形態」為準則來解讀這詞,其實某程度上是曲解其本意。政治正確的原意,本來可謂與政治沒有關係 — 美國自1964 年確立《民權法》,保障少數族裔、殘疾人士和婦女不得遭受歧視,當地新聞媒體和教育界就從日常用語中,刻意把有「歧視」成分的用語大幅糾正,改用更保守的中立語(Inclusive language)。 不過這場影響至今的淨化運動,遭到包括少數群體在內的不少人批評為矯枉過正。例如一些傷殘人士會認為,「傷殘」作為其一個身份認同,刻意改成「傷健」才是反歧視他們。而這個概念漸漸被套用到政治上,不少左報對其極力排斥,認為是美國大國主義下的產物。不過在這些媒體中,卻又不難發現其把「台灣總統」稱作「台灣領導人」等自打嘴巴情況。 普選快綫: 本欄為有關普選、政改、佔中發展記錄過往一月大事記。 1 月8 日-真普選聯盟公布特首普選「三軌制」方案,由「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和「提名委員會」提名特首候選人,暫獲工黨和公民黨支持;但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則指出三者並非缺一不可。 1 月21-24 日-明報委託港大民調指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