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後,不少傘後組織均表示要「深耕細作」,希望把雨傘運動精神帶入社區,提高公民意識及政治參與,但到底怎樣的公民社會才算理想?

史丹福大學教授 Gabriel Almond 和 Sidney Verba 曾經進行一項有關「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的研究,分別在五個國家各訪問了一千名市民,了解他們在政治文化上的差異,並歸納出三種公民文化種類:參與型(Participant)、臣屬型(Subject)與鄉土型(Parochial)。

參與型市民關心及討論政治、組織議政團體,並為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而驕傲。他們參與投票,認為市民應該參與及可以透過參與改變政治,擁有較高程度的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和政治能力(Political Competence)。參與型例子為英國及美國,不少學者相信這種公民文化為民主的理想土壤。而臣屬型市民對於政治則擁有較低熱誠及較為被動,不喜歡討論政治。最後鄉土型市民則對政治毫不關心、沒有意欲討論和參與政治。

截稿之時,媒體正報道區議會的選舉結果,今年有47%、約146 萬市民投票,為歷屆最高。雨後春筍般的傘後團體、出乎意料的高投票率,到底是曇花一現的熱情與鐵票,還是香港的確正走向一個更理想的公民社會?讓我們拭目以待。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