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似是詛咒,港人一踏入50歲,就要思考退休的意義。離開公司另覓新世界,並非容易的事,不僅要盤算退休開支,每月數千元,侵食血汗積蓄,更要面對終身事業以外,人生餘留價值。再次離開大門一刻,不但未必能夠做回老本行,更有可能遭人白眼,受人輕視。中高齡不弱,但又該如何在後半生中發揮所長?



記者:莊宛珊 陳雅姬 林施恩 曾嘉茵 何清怡
攝影:莊宛珊
編輯:曾健衡 鄭舒文 吳芷恩 林偲晴
版面編輯:譚栢妍

  「我願意重新開始從低做起,但始終有難度。」

  1999年,不願具名的李小姐在深圳龍華區華潤萬家百貨公司任職售貨員,負責紡織品零售,轉眼她已晉升為公司四名副總經理之一,管理屬下近320名員工,接近全公司三分一人。「每天工作八小時,分早更和晚更。」她介紹工作概況指,「從管理員工和銷售管理,到舉辦團體建設活動,甚麼都要管。」

  起初她的薪酬點由一千多元人民幣不等,至副總經理職級薪酬達一萬多元人民幣,在內地而言已算高薪。李小姐打拼19年後,於2017年遷至香港,當時她已年近50歲。

  「(僱主)要求我有學歷,要找到工作有難度。」李小姐擁有豐富紡織品銷售及管理經驗,但就業仍有困難。她第一份工作是萬寧售貨員,時薪46元,一日工作七小時,每星期工作六日。後來她通過勞工處的招聘會,受僱於香港華潤萬家超級市場,薪酬為每月1萬3千元至1萬5千元。「每日要工作最少10小時,最多13小時,」儘管工作技術含量低,她仍要密集地整理大量貨物,「工作量大,人手又少,的確很辛苦。」

  與李小姐年齡相近的同事,紛紛另覓出路,相反她卻尚未找到下家。李小姐雖有近20年管理層經驗,風光一時,如今都要接受年紀漸大,體力不支的現實。

行業難如意配對

  李小姐並非孤例,而是香港每七個人中的一人。根據2018年8月發佈的統計數字,全港45歲或以上的勞動人口約有一百七十七萬人,佔全港勞動人口近44%,但同年齡組別仍有接近二百萬人未有就業。港府嘗試刺激龐大中高齡勞動力重新投入就業市場,於今年推出中高齡就業計劃,透過向僱主發放在職培訓津貼,鼓勵聘用年滿40歲或以上的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長工,並提供在職培訓,成為他們的翻身機會。

李小姐期望找到服裝銷售工作。

  為提升僱主聘請中高齡參加者的意欲,聘用60歲或以上失業年長求職人士的僱主,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4,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6至12個月;聘用40歲至60歲以下失業求職人士的僱主,則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3,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3至6個月。換句話說,僱主參加計劃後,最高能夠在一年內獲得48000元津貼。

  記者第一次遇上李小姐時,是九月於屯門大會堂舉辦的中高齡就業新里程招聘會上,她正覓尋理想職位。「始終有這麼多年的經驗,還是想繼續銷售服裝。」可是,招聘會一共有22個櫃位,大多只為餐飲及保安行業。對李小姐而言,無法繼續運用自身經驗來銷售服裝,仍是一道遺憾。

  目前中高齡就業計畫並未限制職位種類,但計劃內僱主普遍只願讓中高齡參加者任職低技術職位,如保安或清潔等。截至2018年9月,今年共有1757名參加者,接近四成任職非技術工人,另外超過三成任職服務人員及銷售人員,文書支援人員亦達兩成,但能夠任職經理及行政人員、專業與輔助專業人員只有寥寥可數的80人,不足總數百分之五。

  然而中高齡學歷水平並非完全跟不上要求,接近八成參加者為中學程度,而有一成多更為專上程度。憑藉多年就職經驗,以及相當學歷水平,中高齡參加者未必不如壯年上班族。

  參加中高齡就業計畫的本港僱主不少,當中包括連鎖快餐店,太興人力資源高級經理的王瀚然透露,公司規定員工65歲後,合約逐年簽訂,不會簽訂長約。目前公司約有5%至6%員工爲60歲以上,但因沒有向勞工處每年通報人數,故沒有獲得政府取津貼。

由上而下 惡言相待

  社會一般觀點認為中高齡僱員工作效率低,學習能力弱,無法應付新職場,亦難以與普通上班族溝通,因此多會考慮安排中高齡就業者任職保安員、零售業或清潔行業等,或直接拒絕繼續雇傭。雖然太興亦有顧慮,卻也會安排中高齡僱員工作於廚房內。公司期望中高齡僱員為「一張白紙」,無需相關經驗,能夠接受自動及機械化的工作模式更佳,例如操作自動化燒烤爐、自動煲茶機等,「如果僱員在太興工作前,曾經有當廚師的經驗,就會好失望,因為這裡自動化機械好多,連拋鑊都不用。」

  王瀚然覺得計劃沒有年齡歧視,而且40歲仍算年青,員工可擔任體力勞動工作。即使年齡70歲以上的應徵者,公司仍會考慮,但考慮到廚房工作環境較差,多數會分配到清潔崗位工作。

  同樣是連鎖快餐店,麥當勞對中高齡僱員的待遇則大不同。一名不具名的金鐘海富麥當勞旗艦店現職員工向本報透露,店內由經理至普通前線員工,均會以中高齡員工來發洩脾氣,「經理生氣時,會指著中高齡員工發脾氣,甚至指罵他廢柴。」該名員工在餐廳內工作兩年半,期間調動了13名經理到店內,當中有五名經理都曾惡意對待中高齡員工,「店內有其他大學僱員,但經理都不會罵他們,專挑中高齡僱員。」

太興為本港其中一間參加中高齡就業計畫的雇主。

  惡意對待由上而下,連前線員工的態度都不甚良好,「同事會用難聽昵稱呼喊中高齡人士,令對方難堪。」餐廳内厭惡性工作亦多由經理安排予中高齡雇員,例如清理沙井等。經理對中高齡雇員的不信任感亦影響雇員可工作的範圍,「海富店多服務甲級寫字樓顧客,因此若要讓員工服務客人,會讓大學生做,」他補充道,「一方面怕得失顧客,另一方面覺得中高齡雇員不懂英文。」

  麥當勞作爲中高齡就業計劃的參與雇主之一,工作環境卻令中高齡員工變得難堪。儘管公司樂意參與政府政策,但前綫員工未有良好訓練,則無法使中高齡雇員在適當環境下繼續服務,徒添精神壓力。

低技術職位佔大部分

  中高齡就業計劃在接受報名後,雖然會按照雇主及雇員需求而安排工作,但不會檢視雇主工作環境,確保環境適合中高齡雇員。而社會上除港府推出的中高齡就業計劃,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亦有推出長者就業支援計劃,在17至18年度共有165人登記,共有100人成功獲聘。

  計劃針對有就業需要的55歲或以上的中高齡人士,提供就業輔導及在職支援服務,經登記後,輔導員將協助尋找各類全職或兼職工作,但主要仍從事保安員、零售業與清潔行業,與中高齡就業計劃結果一樣。

  從事長者就業工作多年,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高級輔導主任陳惠婷明白長者對退休後生活有期望,因此要協助他們調節。「長者有過往工作經驗,會覺得如今仍能應用以前一套。」她覺得,正因雇主明瞭中高齡雇員會比較過往薪酬和待遇,所以不願意提供較高級職位,甚至不願提供文職,唯有低技術職位數量較多。

  「不少中高齡雇員會因生活失去寄托而尋求就業指引,」陳惠婷觀察到,事實上中高齡雇員並不如港府與大衆設想般,是因財政而就業。「的確會有缺乏退休金,或退休前未有計劃儲備的長者,但比例並不多。」

亞洲各國政策超前

  觀及如今港府政策,莫不將閑置年長勞動力重投社會,未能有效讓中高齡人士找到生活意義。部分中高齡人士或會選擇延遲退休,令自己尋回起床的動力。

  香港未有制定法定退休年齡,惟港府公務員年滿60歲就要退休。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港府除重新研究公務員延遲退休外,2000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入職的公務員亦可自行申請延遲至65歲退休,背後原因自在勞動人口逐漸老化,令港府需制定對策。

  亞洲各國均有討論延遲退休,甚至已經制定相關法律,讓勞動人口留在市場。日本就已提高法定最低退休年齡至60歲,更會在2020年時提升至70歲。據2018年9月數字,日本70歲以上國民已達二千六百一十八萬人,六十五歲以上增達三千五百五十七萬人、佔總人口28.1%,情況嚴峻。在延後法定退休年齡後,便可大幅保留勞動力,確保國家生產力。

  香港「宿敵」新加坡的法定退休年齡略高兩歲,不過如同一般對退休人士的理解,新加坡人也找不到退休的意義。根據2018年9月由經濟學人信息社公佈的調查,1214名新加坡人中,所有年齡層都有接近四成人表示想在退休後尋覓生活熱情。至於工作方面,55歲至64歲的族群中,六成四人都認同自己能夠繼續工作,並能夠學習到新技能,更有超過一成人想在退休後才開創公司,拒絕一退便休。

  退休僅是人生一個階段,但在思考勞動力與經濟發展外,如何快樂退休便是已發展地區的下一項議題。在許多人眼中,生命價值建基於過往一切成就,當事業終結,權力與經驗便就不再富意義,回家眼見四面墻,怎會不覺空虛。招聘會當日,李小姐初遇記者時,想到退休後的生活,口中空餘負擔。「不用再跟家裏人拿錢,(當有工作)就可以做回自己。」語畢,她稍稍道別,便又消失於招聘會的人群之中。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