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樂打開桌上陳舊的木盒,拿出一個銀色口琴就開始用與別不同的手勢吹奏。「港產」世界第一口琴家,追夢過程無往不利。他看似是人生勝利組,全憑對口琴的癡迷熱忱才有如此成就,更為口琴創造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 將口琴推上樂器之峰。


記者:譚棋之  吳曉儀  劉明珠
攝影:江珮麒
編輯:易望儒
版面編輯:鍾卓燃

        素有「口琴王子」之稱的26歲李俊樂,於去年12月飛往德國參加四年一度、被譽為口琴界奧林匹克的世界口琴節(World Harmonica Festival),擊敗6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樂手,勇奪成人組獨奏冠軍,「我六歲開始學口琴,覺得它的聲音很動聽,可以隨時拿出來吹奏,不像鋼琴和小提琴,所以更喜歡口琴。」

嚴於律己 一絲不苛

        李俊樂從小受家人影響,學習鋼琴、小提琴、二胡、笙等樂器,令他比常人擁有更高的音樂敏銳度。他個性獨立,堅持自己繳交口琴學費,「我學口琴時不想花父母錢,所以會用自己演出和教學的儲蓄支付外國著名老師的學費。」李俊樂學習口琴的過程十分順利,而且得到家人體諒,任由他不分晝夜地練習,「雖然有時也會有怨言,不過他們都很支持我。」

        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難免要作出取捨,他苦笑說:「其實有時候也會很孤獨,記得有一次我與朋友聊天, 但中途因要準備比賽而提早離開,令他覺得我沒有花心思與人相處。無奈做音樂人,就要非常仔細地分配時間,我就因為花太多時間在音樂上, 令生活要犧牲很多,放棄很多。」

        為追逐夢想而對自己苛刻的李俊樂,練口琴的毅力確非常人能匹比, 「我經常很早起床,吃完早餐就開始練習,曾有一段日子是早上五、六點就起床練習,別人九點剛睡醒時我已練了三小時,又一直練到晚上。」李俊樂邊笑邊搔頭,「腦海裡每一刻都在想著口琴,例如到書局會看有關音樂的書籍,經過五金舖會想想怎樣改造口琴,在地鐵時也會看樂譜。」

        訪問期間,李俊樂多次令記者驚訝,他自言表演多年從未吹錯過, 「我對音樂上絕對細心,即使琴音的大小聲,音色的變化,我都會小心地控制,也會鑽研不同改善方法。」他即場示範數種口琴吹奏方式,演繹風格不同,但口琴聲同樣餘音裊裊。表演完畢,記者們都讚不絕口,李俊樂反而搖搖頭說:「我從不會覺得自己吹奏得很動聽,雖然會欣賞自己的作品,但我不會滿足,因為精準的技術永無止境。不論這一刻,還是以前的演奏都有很多改進空間,每一天都不會停止進步,我要不斷鞭策自己。」

李俊樂於世界口琴節獲獎。

顛覆傳統 獨創技巧

        去年李俊樂勇奪世界冠軍後,曾獲評判和參賽者曾讚賞其獨創的音樂技巧,更形容此次口琴史上的突破。記者發現李俊樂示範時,拿口琴的姿勢有別於常人,此時他興高采烈地展示和解釋:「大多數人會曲著手腕拿口琴以改變音調,其實此方式對手腕不好,對音色改變也不太大,但人們都盲目跟隨姿勢,多年來沒人糾正。我經多次實驗後,才改用直手拿口琴,反而震音效果奇佳!」比賽後有很多琴手都請教他,其後都採用新姿勢,李俊樂尤其欣慰,「學習音樂不應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抱著勇於嘗試的態度和科學精神,不斷嘗試、探索和勇於求証。」

        李俊樂還首創了三重奏,包括長笛、口琴和鋼琴,更因世界獨創而揚名海外,「我剛剛錄好一隻三重奏光碟,融合中國、流行及西方音樂,效果相當不錯。這種新嘗試令人聽了都覺得可以提升口琴地位,因為要配合其他樂器相當困難,並非自己喜歡混合就可,更要取得平衡。」李俊樂一直嘗試改變大眾對口琴的看法,提升口琴在樂器中的地位,所以他年紀輕輕就與不少著名樂團合作,「三重奏作品可以發揮出中樂、藍調、古典及流行音樂的特性,令口琴形象更多元化,但製作過程並不容易,因為很少人可以涉獵麽多種不同形式的音樂。」

        除了樂團演出,李俊樂亦參與過不同流行音樂獨奏演出。他曾在譚詠麟、黎明、李克勤等歌手演唱會中表演,其中跟林一峰合作更得到很大迴響,「雖然朋友的家人完全不懂音樂,但他們看完表演都很感動。」他透過與不同樂隊交流和分享,收到來自各地的演出邀請,包括新加坡、青島、深圳和廣州。香港電台也將為他拍攝個人特輯,甚至有內地編劇希望以他的故事製作電影,「大家通常只會看見一些伯伯在街上吹口琴,定型了口琴的形象。我想實幹實事,不能只顧吹口琴、收錄唱片或在音樂會表演,反而希望讓口琴有更多機會亮相,令更多人認識,藉此提升它的地位,相信大眾一定會對口琴改觀。」

陪伴李俊樂走過無數比賽的口琴。

雖有遠望 現實逼人

        李俊樂常到世界各地演出,清楚知道香港與西方國家在音樂氛圍上的分別。談起口琴在香港的發展,他無奈地搖搖頭,低頭把玩弄手上的口琴,「外國整個音樂氛圍濃厚很多, 譬如想聽著名音樂家的表演,隨時都可以買票,一個星期至少有兩至三場大師級人馬的表演,但香港只有於節日或者藝術節時才有,門票價錢更會被炒高十倍或以上。唉,譬如最近被瘋狂搶購的久石讓演奏會門票,那倒不如飛往日本看,唉。」

        每當說起香港口琴,李俊樂就歎息不絕。他覺得本港口琴音樂會除了舉辦次數少,場地也存在很大差別, 「即使有很多人有心舉辦音樂會,但香港的場地又貴又難預訂,大多場地都很冷清,設備又不太好,所以最後只能心灰意冷地放棄。唉,老實說, 香港實在差太多,這對香港音樂發展真的很不好。」他的語速漸漸緩慢下來,也越來越小聲,散發著無力感。

        逾廿年的口琴路,全因李俊樂的堅毅、創意和與眾不同的取態,令他比任何人都走得順利。但要在文化沙漠中將口琴發揚光大,甚至令大眾關注香港的音樂發展都是公認的難題。儘是「口琴王子」都不敢輕言變革現狀,只想設法開闢前路。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