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長跑 漫漫長路 郭永健不歇息
立法會補選伴隨著亂局展開,本應象徵團結各黨的初選,卻顯得民主派更加分裂。選戰前獲多個民主派領袖擁護的工黨主席郭永健,形勢一直理想,豈料初選卻被新民主同盟的范國威擊敗,只得第二,他敗後只結語:「市民想要一個更有經驗的人。」
記者:李翌成
編輯:黃翠嘉
版面編輯:馮家淇
於一月初的首次訪問,記者與郭永健相約在理工大學見面,只見他拖著一輛小車,帶著兩名一臉倦容的義工,準備訪問後在紅隧出入口天橋擺放街站,迎接放工人潮。自郭永健宣佈參與民主派初選後,選舉工程未見歇息,「過來(理工大學)前已擺放了幾小時街站。」他邊進食剛買來的鬆餅和咖啡,邊向記者說:「今晚七點半,張超雄會來街站,不過我可能等不到他了,我九點要到數碼港出席網台節目。」為選舉工程爭取每分每秒的郭永健,連晚餐也要在訪問前抽時間完成,相信細嚼慢嚥在他身上可算是奢侈。
郭永健的競選核心團隊只有大概十人,義工則有60至70人。工黨為他預備約20萬資金,用以製作宣傳品、易拉架等物資,當天距離初選尚有三天,他點點頭表示競選工程已有八成預備。
自出任港大學生會會長以來,郭永健就不斷參與社會運動,對街站絕不陌生。2010年,雖然郭永健以「大專2012」名義參與五區公投落敗,但成功提高知名度。及後他參與籌組工黨,並於2012年及2016年與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組成名單參選立法會。雖然未能晉身立法會,但2015年郭永健成功當選大埔區議員,並於2017年當選工黨主席,躍升為民主派領袖之一。
泛民相爭 建制得利
工黨與其他泛民黨派合作已久,由政綱至地區工作,離不開泛民色彩——反對一地兩檢方案、反對23條在港立法、要求制定標準工時等,都成為郭永健的競選政綱。因口吻類近,令郭永健比新民主同盟的范國威更得泛民喜愛,一口氣獲得香港眾志、民主黨與職工盟,以及其他政治人物支持。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更形容郭永健是他的「政治啟蒙」,郭永健似是最能夠團結民主派的候選人。然而他認為,相比范國威,自己的知名度絕不算高,「即使我有民主黨與香港眾志支持,都未必能夠追得上范國威。」
不過,他並不看好范國威的前景,「過往工黨與其他政黨合作良好,而范國威的人緣問題,以及與其他政黨之間的矛盾仍未化解,那如何說服市民支持他呢?這是有難度的。」他又比較兩人從政理念,批評范國威政治立場飄忽,「他以前是民主黨,又曾支持新移民領六千元(2011年財政預算案一次性福利),但之後又說新移民是社會問題元兇,又指自己是務實本土派等等,這些都令人質疑他的誠信。」
建制派亦有派員出戰立法會補選,同樣爭取新東席位的工聯會鄧家彪,成為郭永健競選期間的主要攻擊對手,不論在街站、論壇、社交網站上,郭永健都有抨擊他。泛民與建制兩派仿如世仇,勢力平衡卻在今屆議會被打破。港府「DQ」案後,建制派在立法會擁過半數議席,嘗試通過有關高鐵一地兩檢的無約束力議案,非建制派未有足夠政治力量,只能拉布抗議,無力阻止議案被通過。
「建制派今次(補選)志在必得,團結了所有(建制派)政黨。你見鄧家彪先加入民建聯,再找新民黨容海恩幫忙,又有鄉事派協助。」郭永健指,假若建制派全取補選三席,他們就能藉此向港人表明:社會已厭棄民主派,不喜歡拉布,不喜歡議會抗爭。「對建制派而言,這亦能鞏固議席過半的局面。」此時郭永健一頓,若有所思幾秒,續向記者解釋:就算未來民主派委派任何一人迎戰建制派都將是場苦戰。

郭永健曾與孿生弟弟一同宣傳。(相片由明報提供)
初選落敗 經驗不足
1月14日民主派初選日,郭永健不敵范國威。范國威在電話調查及實體投票均拋離對手約40個百分點,但在團體投票一項較郭永健低,最終總分為57.11分,而郭永健只得23.51分,排名第二。事後記者再訪問郭永健,他反思落敗原因是經驗不足,「市民想要一個更有經驗的人去迎戰建制派。」他承認范國威的確有更多參選經驗和知名度,他表示落敗後會繼續支持及凝聚民主派,抗衡建制勢力。
團結早已是老生常談,卻遲遲未能成事,全因泛民內部以至非建制派之間始終爭吵不斷。傘運以來,泛民與本土派逐漸分裂,甚至出現不和局面;初選過後,各種「Plan」亦如雨後春筍。先有「Plan B」的馮檢基在爭議聲中宣佈退出初選,不作姚松炎後備,還有各種各樣的周庭「Plan B」冒出。問題叢生,郭永健卻認為大家都是為局面好,共同對抗建制派。面對周庭被港府「DQ」一事,郭永健不認為是民主派的失敗,只算是一次打擊,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之後會還擊,例如反DQ集會、遊行等。」
除泛民內部不和,建制與民主派亦針鋒相對,對此郭永健不禁低頭苦笑,「矛盾是無法化解的,一個專制政權不想將民主給予我們,而我們想要爭取民主,這並非能單靠溝通解決。」如果不溝通,又該如何解決?「首先我們要累積議會力量,然後直接與北京談判。目前的建制派並無自由意志,一切(決定)都取決於北京。」香港民主派對北京的攻守強弱,完全取決於民意。若沒有市民支持,郭永健甚至認為北京不會理會香港民主派,「一切都是博弈過程。」
時移勢易 逸怠因循
郭永健對抗爭手法有意見,「一定有底線,做人一定要有底線。」就如現時普遍的泛民議員,郭永健的立場並無二致。2007年,他曾參與保衛天星碼頭,在警方包圍下紥營露宿;2010年,他亦與其他大學生組成「左翼21」,一時成為網絡話題。郭永健曾走在最前線,現時變成新一代泛民領袖,世代更替,市民觀感亦已不同,「當時的人覺得這樣很激進,現在的人只會覺得那是行禮如儀。」
本土與自決思潮崛起,遊行、示威和集會變成年輕人口中的「和理非」。部分年輕人不再相信泛民的抗爭手法,但渴求得到年輕人選票的郭永健卻秉持和平非暴力原則,「說暴力,怎會夠共產黨暴力?」他質疑香港武裝革命的可能性,亦認為市民未必會支持激進手法,「大部分市民渴求民主,但現時社會有發展成果,生活又安穩,市民還會不會同意激烈抗爭的手法呢?」
在郭永健眼中,和理非與自決並非對立,甚至可以共存,「自決只是一個目標,而『和理非』是手段,香港眾志都是以此方法尋求自決,我看不到有衝突。」至於港府「DQ」周庭後,是否代表香港眾志已無轉機,他覺得一切言之尚早。
「爭取民主」來到2018年,不少港人選擇頹然放棄,冷眼旁觀政治,但郭永健卻未肯止步,誓言在政途上毫不鬆懈。訪問尾段,他將爭取民主比喻為一次長跑:「就像跑馬拉松,現在我們只跑到一半,憑甚麼說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