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日曬雨淋 康文署場地設計參差
本港部分球場及運動場設施參差不齊,有球場重建後看台依然沒有上蓋,亦有場地天幕設計未能覆蓋全部座位,影響觀賞氣氛。有負責設計運動場的公司指未有天幕覆蓋的座位以流線形設計,可減風阻,但無法遮雨。康文署表示,部分場地看台採用非密封式設計,觀眾難免受天氣影響,會著手改善部分設施問題。
記者、攝影:任子純 叶恬宏 林倩詩 甘琬湄
編輯:鍾昊華 余穎恒 葉嘉兒 張錦榕 溫藹紅
版面編輯:余穎恒
康文署管理本港共二十八個戶外運動場及草地足球場,當中港島區有五個,九龍區有七個,新界區則有十六個。記者今次到訪三個較為大型的場地,分別是旺角大球場、將軍澳運動場及小西灣運動場。
旺角大球場於2009年至2011年間重建,主要在南、北看台加建輕盈拉篷式上蓋,在東看台安裝大電視熒幕及電子計分牌,南、北看台增加42個殘疾人士座位,惟總座位數目由原來的8,500個減至6,664個。採訪當日,旺角大球場正舉行「2017香港賽馬會社區盃」,賽事由傑志對東方龍獅,球迷都集中於有天幕稍作遮蓋的南北看台觀賞賽事。傑志工作人員林先生表示,旺角大球場作為一支職業球隊的主場,設備偏向簡陋,「球場燈光不足,難以舉辦大型賽事,天幕撇雨問題嚴重,而觀眾夏天觀賽時感侷促。」

球迷於旺角大球場內觀賞由東方龍獅對傑志的球賽。
兩年重建 遮蔽問題仍存在
球迷組織「憤怒界限街」表示,不少盛行足球的國家如英國,很少有球場看台沒有上蓋,而旺角大球場卻有兩處看台沒有天幕遮蓋,下雨時觀眾會被淋濕,部分觀眾更會擠進界限街和花墟道的有蓋看台;一些「Ultras」(狂熱球迷)需與小孩及長者共享空間,無法大聲支持球隊,間接影響球賽氣氛。組織認為康文署應在所有看台加建上蓋,並將球迷與普通觀眾分開,把影響減至最低,「狂熱球迷可以大聲唱歌支持自己的球隊,同時也不會惹怒他人,球賽氣氛會更熱烈。」
康文署指出,大球場南、北看台開放式上蓋的設計,除了為觀眾遮蔭擋雨,亦有助場地通風及避免看台設施遮蓋草地,以便接收更多日照,有助保養草地。但署方承認旺角大球場排水系統不完善,部分天幕有雨水滲漏,已安排工程部門在看台上蓋加設多個額外雨水收集盤,減少雨水倒流。署方又指球場設有四組大型泛光燈,南看台亦設有射燈照明系統,場地使用者理應有足夠照明作賽;而旺角大球場現時的泛光燈亮度,亦高於亞洲足球協會舉辦國際球賽的規定。

旺角大球場的天幕設計多年來被批評遮蔽成效低。
殘疾空間 指示模糊引誤會
除上蓋問題,旺角大球場的無障礙設施亦受批評。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成員林太及胡太陪伴數位殘疾人士在輪椅區觀賽,她們指殘疾人士陪同者需要到看台上就坐,必須與輪椅使用者分開,傷殘人士需求助時,有機會無法與陪同者聯絡,構成不便,「一些四肢不便的殘疾人士連水也喝不到,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才能順利觀賽。」
康文署表示,旺角大球場設有的42 個殘疾人士座位,分別位於南看台一樓平台、貴賓席,以及北看台地下,這些座位均可清晰地觀賞球賽。殘疾人士陪同者座位設於各殘疾人士座位旁邊。現時,設於南看台及貴賓席的殘疾人士座位均設有上蓋可作遮蔭之用,而北看台地下的殘疾人士座位則設置帳篷遮擋陽光。場地職員會因應使用者要求,即時加設額外帳篷。不過,記者現場觀察,場內沒有清晰地指示無障礙設施位置,使用者未必能找到。
根據資料,旺角大球場重建工程由Design 2 (HK) Limited設計,公司多年來曾參與設計多項公共基建設施,亦有擔任多個公共機構的設計顧問。本報向該公司查詢有關旺角大球場重建工程的細節。可是,公司以公務繁忙為理由表示沒有回應。
觀眾席旁 欠缺上蓋易弄濕
將軍澳運動場2009年啟用,是舉辦東亞運動會田徑賽事的場地,分為主場及副場。主場採用單邊弧型看台設計,配以九個新月形天窗,象徵九個參與東亞運的國家及地區。記者發現,運動場兩旁觀眾席沒有上蓋遮擋陽光及雨水,而看台上蓋亦不足以遮蓋中間位置的觀眾席,雨勢稍大時,首五行觀眾會被雨水淋濕。康文署指運動場的上蓋已遮蓋大部分座位,但看台並非採用密封設計,部分座位在大雨或陽光猛烈時無可避免會受影響。
將軍澳運動場設計顧問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先生回應查詢表示,運動場設計意念主要迎合該屆東亞運動會,當時政府要求運動場容納2,000多至3,000人。他又指看台上九個天窗有補充照明的作用,天窗玻璃更能防止下雨滲水問題。針對部分座位未有上蓋覆蓋,陳先生表示,延伸看台以流線形設計,屬彈性座位,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方面,延伸出去的梯級部分作屏障,阻擋從將軍澳海吹向運動場的風;另一方面,位置下方設有儲物室,善用地方。」但他承認當初未有考慮在那兒加建上蓋,「觀眾可選擇坐在那裡,但是下雨的話看台仍會被弄濕。」他強調,整個設計過程都考慮到用家需要。

將軍澳運動場於2009年啟用,是舉辦東亞運動會田徑賽事的場地

將軍澳運動場看台上蓋未能完全遮蓋所有觀眾席。
看台座位 視線受阻礙觀賞
小西灣運動場是東區唯一一個田徑運動場,由建築署團隊設計,可容納近12,000人,場內提供田徑跑道及設施供學校或團體使用。記者留意到運動場由六根大柱支撐上蓋,惟部分座位設於大柱與場內觀賞台間,阻礙觀賞視線,觀眾只能看到半個運動場。部分座位距離田徑比賽項目區及足球場甚遠,觀眾未必能清楚看到比賽情況。此外,看台上蓋未能遮蓋場內首七行座位,在酷熱天氣及雨季觀看賽事時,前排座位觀眾難以投入賽事;下雨後通道積水甚多,影響觀眾進出。
康文署表示,小西灣運動場有蓋看台主要由後方的支柱支撐,並承認部分大型觀賞台座位難以避免受影響,場內部分靠近大型觀賞台座位的視線亦可能受到影響,但該類座位只佔全場座位約一成半。署方建議活動主辦團體可因應需要,租用場內電子屏幕,減少因場地距離而造成的問題,加強賽事觀賞性。對於看台漏雨問題,署方沒有正面回應,只表示殘疾人士觀賞區均設於看台上較寬敞的位置,並有上蓋作遮蔭之用。

小西灣運動場可容納近 12,000 人,提供田徑跑道及設施供學校或團體使用。

下雨時,小西灣運動場輪椅區積水問題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