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默不語
香港政治氛圍每況愈下,年青人缺乏參政機會,無力感加重,開始以沉默面對。兩位八十後——黃定邦(Michael)與崔家樂(阿崔),偏偏選擇以演默劇向政府發出無聲抗議,更於本年六月以作品《全日禁區》勇奪第42屆《塞爾維亞國際獨腳戲及默劇節》的「最佳默劇金獎」。
記者:易洛澄 馮塏淩 吳鎧均
編輯:廖浩曼 田思明 李洛婷
攝影:劉俊霆
版面編輯:黃翠嘉
《全日禁區》講述有關劏房、濫權、警權過大及公共資源私有化等現象。一直笑容滿面的Michael聊到《全日禁區》以香港為題的原因時,突然嚴肅起來,「政府在民生方面做得不好,我們發表了意見都沒用,例如政府興建大橋的預算越加越多,但又沒有人能影響他們的政策,這是非常差的情況。」二人抱着一股怒火創作《全日禁區》,期望影響市民,「希望觀眾欣賞完《全日禁區》,面對社會問題時亦會心存怒火,不能讓它(沉默)習以為常。」
藝術原則 感染觀眾
比賽歷年來首次有來自亞洲的代表參賽,更擊敗其餘30多個國家代表奪冠。自己的作品有更多人欣賞,Michael感到振奮,「最大得着是觀眾比以往多了一倍。」兩人參賽前,兩場演出合共只有20多位觀眾,但獲獎後的演出,便增至80人。觀眾比以往增加近三倍人數,對他來說是很大的肯定,「有很多生面孔的觀眾,這是非常鼓舞的,最重要有人來看表演。」
創作者對藝術有一種堅持和執着,而《全日禁區》正正符合Michael想要的藝術,「我所追求的是藝術如何呼應社會的需要,令社會有甚麼改變。」網上對《全日禁區》的評價十分正面,二人曾說,該劇令一位在雨傘運動後感到迷惘的觀眾「重燃心中的那團火」,發現並非做甚麼也改變不了社會,因為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都可以發揮作用。
光陰荏苒,二人的默劇生涯已踏入第十五個年頭,阿崔憶述當初互相結識和入行經過,「我和Michael在11、12年前的國際青年暑假默劇雜耍班認識,然後一起在藝穗默劇實驗室學習默劇,他再加入了我所屬的團隊,一同創作和出演默劇。」剛入行時,他們有到學校作表演嘉賓,演出不多於一小時的默劇;默劇主題較有趣,例如機械人與怪博士、海尋寶及太空人,直到2010年,他們才開始籌備正式演出。
自由表達 態度想法
他們訪問時一直開玩笑,但談到默劇的吸引之處,二人突然認真起來。Michael抬頭想了想,「默劇沒有語言堆砌,一切也來得比較直接。從『沒有』到『有』都由演員創作,最初學習幻象默劇都是關於如何模仿一件物件再呈現給觀眾。這種過程雖然很虛無,但其實觀眾會幻想自己看得見那樣物件。」而阿崔當初學習默劇,是因為看到類似《戇豆先生》的短劇,發現默劇演員可以運用表情和肢體動作風趣地表達個人想法。
要用一句話形容自己與默劇的關係,Michael馬上坐直身子,自豪地說:「我覺得默劇就像我的呼吸一樣,十分自然,也是不能缺乏的事情。」調皮的阿崔亦突然感性起來,「默劇是我人生的一部份,接觸久了才發覺我的人生因有它而豐富了很多。」

Michael 今年五月重演《全日禁區》 的劇照。
速食文化 追夢困難
在香港發展藝術面對許多難熬的挑戰,例如香港人對表演的冷淡反應。說到這個話題,Michael輕快的語調開始變得緩慢,「香港人對於很多東西也很冷淡,因為他們為了保護自己而習慣人與人之間保留一些距離,不願意再行多一步。」阿崔亦搖搖頭,「他們那種不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保守態度,我其實不太理解,尤其較少人感興趣的默劇,他們更加會少接觸。」
很多人因為現實而放棄夢想,Michael和阿崔卻在冷門的默劇路上一往無前,勇於面對殘酷的現實。Michael感嘆:「生活上的困難是窮吧。」二人參賽要飛往塞爾維亞,但一張來回機票也要8000多元,「我們從前沒有想過有可能籌不夠錢,亦不知道只是籌一張機票也這麼困難。」後來他們透過眾籌,成功獲得比賽經費,支付機票及在塞爾維亞六天的生活費。阿崔感觸地說:「那一刻你才發現原來有很多人支持你,最大的得著是內心的感動。我們從中找到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快樂,已經比追求夢想的快樂更多。」
是非對錯 顛倒事實
二人最希望觀眾關注港人對社會問題的責任。Michael有感香港的自由越來越少;相比回歸前,若市民指出問題,政府會很快作出回應。他語重心長地說:「試問香港有哪一個官員因為問責而下台?但現在當你說政府的不是,竟會被某些人說你不愛國,我們都不知道這是甚麼邏輯。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這個政府做得不好的事情,你也不能提出意見。」阿崔亦深感無奈:「例如鉛水問題,你看台灣在事發兩年後就有改善,但我們這個政府不僅不處理,還告訴我們鉛水對身體有益。按照這個思維的政府,我們有甚麼方法可以改變這個溝通?」說罷他不禁苦笑。
他們在十二月將重演《重日禁區》,未來更打算在五大洲中選出五個國家,明年到當地演出。雖然Michael和阿崔選擇以默劇表達意見,但並非以沉默面對香港的社會問題,希望作品能感染港人,「大家應該關心一下,這些問題並非於一朝一夕發生,而是一直累積下去。你不去解決或許是你的選擇,但每一位觀眾都有責任思考一下這個社會到底變成怎樣。」相信他們心中的那團火,會帶領他們在默劇路上走得更遠,以另類方法發聲。

Michael 去年於愛麗詩實驗劇場參加 「貝克特工作坊」時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