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母嬰 助產士迎接新生降臨
啼哭聲清脆悅耳,宣告新生命來臨。除了父母沉浸在喜悅外,還有親手迎接新生兒的助產士。從懷孕、待產、分娩、直到產後護理,助產士都要全程陪伴產婦,提供日常護理和心理輔導。對她們來說,能見證婦女成為母親的寶貴一刻,幫助母嬰渡過每個困難,就是最驕傲和滿足的回憶。
記者:劉曉欣 杜沛妍 邵綺韻
攝影:劉曉欣 杜沛妍
編輯:易望儒 溫子豪 黃景洪
版面編輯:何妙容
助產士的英文是「midwife」,即「with women」,有陪伴的意思。這一職歷史悠久,古時是「三姑六婆」之一的「穩婆」,專門替婦女接生,現在已是一門專業,大大降低產婦死亡率。助產士照料產婦身體與日常生活,提供心理上支持,讓產婦安心分娩。
獨當一面 專業判斷
大部分人或會以為助產士與普通科護士一樣,都是醫生助手,聽從指示行動。事實上,助產士可全程獨立處理低風險產婦的自然分娩,只有當產婦需要剖腹產子,或有特殊情況需要醫療介入,才會尋求醫生協助。

張麗賢(左)形容,助產士是產房內「獨當一面」的權威。
註冊助產士張麗賢形容,助產士是產房內獨當一面的權威。與普通科護士相比,她們須要更主動工作,以個人專業知識作臨床決定,再與醫生配合;若雙方有分歧,醫生會採納助產士意見。自然分娩有時限,若時間過長醫生會建議催生,但不少產婦仍堅持順產,助產士便要想辦法滿足產婦意願,同時保障母子平安。她曾為一位日籍產婦接生,嬰兒超過正常分娩時限仍未出生,助產士腦筋一轉,想起日本人習慣跪坐,便讓產婦跪着分娩,寶寶順利出生。
分娩期間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難以忍受,無法言喻。香港助產士學院副院長岑素圓指,分娩過程應避免以藥物止痛,如聞氣或打止痛針等。有研究顯示,若使用嗎啡為產婦止痛,嬰兒出生後或無法呼吸,更可能染上藥癮,危害小朋友一生。香港助產士會主席李麗賢說,助產士會不斷尋找自然止痛方法,如以人手按摩讓產婦放鬆,同時透過撫摸給予心靈支援。

助產士正練習為產婦按摩,以助紓緩痛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執掌安危 壓力倍增
俗語有云,「生仔同閻羅王隔張紙」,即使產前檢查一切,分娩時也可能發生無法預料的狀況,如產婦分娩併發症、產後大出血、胎兒異常等,助產士要馬上應對,以專業處理一切意外。每分每秒都性命攸關,彷彿母嬰的安危都掌握在助產士手中。
「執媽王」岑素圓已有三十多年工作經驗,她形容助產士的工作是 「運用科學知識的藝術」,沒有公式可言,每天都在挑戰自身能力底線。她強調產婦分娩關乎「一個女人、兩條生命、多於三個家庭的幸福」,意指產婦與丈夫的家庭、嬰兒將來的家庭、以及孕婦與丈夫各自的原生家庭,助產士背負的責任遠超想像。

岑素圓(左)有三十多年工作經 驗,更獲「執媽王」稱號。
張麗賢則認為,工作壓力除了來自緊急狀況,更擔心無法確保服務質素。「懷孕只是生理改變,不是生病」,當產婦感到身體不適或受情緒困擾時,醫生或許無法幫助,需要助產士用心傾聽她們的煩惱,安撫她們的情緒。她憶述曾有一名孕婦確診患癌,須攝取高蛋白質治療,卻同時患上妊娠糖尿,需要戒口。孕婦不知自己到底能吃甚麼,便向她大發脾氣。 無緣無故遭責難,張麗賢雖感無奈,若反過來自己是她,脾氣可能會更暴躁,所以每當想到孕婦的難處時,都會能將心比己地安撫她。
她形容助產士是產婦的「同行者」,要以同理心關懷產婦,與對方建立信任關係,可是本港助產士數量嚴重不足,一個人要同時照顧多名產婦,時間難免被分薄,無法提供高質素服務才是最大的壓力來源。
不幸夭折 臨終道別
孕婦懷胎十月,固然希望腹中兒女健康成長,但當發生意外,醫護人員竭力搶救仍回天乏術後,助產士更要堅守崗位,減輕產婦及家屬悲痛,給予小生命最後溫暖。
遇上嬰兒不幸夭折,助產士會鼓勵媽媽與寶寶共處,和短暫的小生命作最後道別。不過部分產婦會十分抗拒,不肯接觸夭折寶寶,助產士會勸她們把握機會。岑素圓解釋,此舉是不希望產婦留有遺憾,若她們日後思念已離去的兒女,發現兩人連最簡單的擁抱都沒有,恐怕會追悔莫及。

助產士正學習接產程序。(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脆弱的小生命來這世界走一回,不足兩三小時便離去,助產士會給他們穿衣戴帽,用針筒喂他們喝水,盡一己之力為他們留下美好回憶。「寶寶雖然離開了,但媽媽還有將來」,岑素圓說,儘管只是微薄心意,但讓父母看到兒女「曾被愛護過、尊重過」,多少能減輕心中疼痛。
此外,助產士也會為夭折嬰兒留下頭髮和腳印,拍照製成卡片留念。 岑素圓說,很多父母不肯接收,但她們仍會好好保管。曾有一位產婦六個月後才取回卡片,欣喜地說,想不到醫院一直替她保管,岑素圓則向對方說,「其實我們和你一樣,很珍惜你的寶寶」,畢竟他們是已出生的生命,若沒有人愛惜會十分可憐。

父母給助產士的感謝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工作時專業精神要凌駕個人情感,但助產士也是血肉之軀,難免傷感。岑素圓說,曾有一名婦科護士在照料早產兒時,看到嬰孩揮動手腳, 像頑強掙扎留在世上,但醫生已宣告無法挽救。她頓時感受到生命脆弱,更自責無法幫助嬰兒,深受困擾,向岑素圓傾訴。岑素圓鼓勵對方修讀產科,讓她成為一名出色的助產士,用這次經歷勉勵其他同事,成為她們前進的推動力。
看透生死瞬間,產房內笑淚交替,一眾助產士仍滿懷熱誠,盡心照料產婦和新生兒。母嬰平安,媽媽露出由心而發的笑容,便是對她們最大的回報。
助產士嚴重短缺
在香港,註冊護士要全職修讀一個為期18個月的文憑課程,完成實習並通過考核後,才能成為助產士。完成課程並留職產科的助產士,薪酬會較普通科護士高一個增薪點 ,但兩者頂薪點相同,且助產士要同時交付註冊護士和助產士兩個牌費。截止2016年底,註冊護士有52,389名,註冊助產士只有4,540名,人手嚴重短缺。其他地區如英國和中國內地等,都有男助產士入職紓緩人手不足問題,但香港大部分產婦及家屬都不能接受男性為她們接生,所以一直未有男助產士入職。

助產士正進行腹外觸診實習。(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