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遊蹤

近年「行山潮」興起,吸引不少人登山郊遊,欣賞美景之餘,亦可強身健體。但遊人欠缺公德心,遺下大量垃圾,在石上塗鴉,破壞環境。有多年登山經驗人士認為,除了登山「打卡」熱潮,政府在行山徑鋪蓋石屎路,破壞郊野環境。

記者、攝影:李希洋 梁節儀 黃紫盈 劉嘉兒

編輯:李洛瑜 顏碧珍 吳蔚婷

版面編輯:余穎恒 潘欣琪

羅榮輝遊走香港郊野十多年, 當初行山只想在假期有事可做,之後喜歡行山的「新鮮感」,慢慢培養了興趣。

「以前我跟十個人說我想保護這地方,但原來九個人都不知道這是個甚麼地方。」護林心切的他,開設非牟利行山資訊網站「綠洲」, 整理全港山徑資訊,近年更編寫《咫尺山林》,致力推廣「行山保護環境」的訊息。他發現近年更多人留意郊外美景,令登山遊人倍增,例如大東山的芒草堆以往沒人留意,近年卻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登山熱點。他認為社交媒體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可以將相片分享,令更多人留意到行 山活動,以及山上風景。」

羅榮輝走盡山頭數十年,致力保護山林環境。

羅榮輝走盡山頭數十年,致力保護山林環境。

 

根據漁護署資料,截至 2015 至 2016 年度,過去十年,每年平均錄得超過 1200 萬人次遊覽郊野公園,每年收集到約 3400噸垃圾,在 2014 至 2015 年度,漁護署就「亂拋垃圾」作出 109 宗檢控。羅榮輝認為,山上大風,會吹倒垃圾箱,將垃圾吹到四處,因此山上沒有設置垃圾箱,間接鼓勵市民帶走自己的垃圾。根據觀察,效果雖然未如理想,但他覺得能讓市民了解郊外生態,是教育良機。

拍照分享展美景

司徒宏達是網上群組「周末行山隊」創辦人。他稱愈來愈多年輕人行山拍照分享是好事,因為可建立自信心,相片影得好亦讓不在場人士感受環境:「一張『靚相』必須引人共鳴,使人對背後風景產生興趣,令更多人行山。」此外,不少大型行山比賽,如「毅行者」、「綠色力量環島行」等,吸引部分行山人參加。」

可是,在剛過去的聖誕及元旦假期,不少人到東龍洲露營,目睹日出一刻,「打卡」拍照,卻留下一袋又一袋的垃圾,亦有媒體報道,過去有團體在東龍洲清理垃圾,兩日內清理2.5 公噸垃圾。司徒宏達形容這些人「無自律」、「自私」,對情況表示憂慮,「有啲垃圾是還可以用的。如果帶多了食物,吃不下便掉走,便不珍惜食物或資源,有點浪費。」另外,記者和司徒宏達試行港島其中一條行山徑,發現山徑旁的石頭被人塗鴉,司徒宏達以往在望夫石與萬宜水庫東壩一個山洞都發現塗鴉痕跡,認為塗鴉者「太失禮」,在享受大自然時,亦需尊重大自然。

告示提醒使用人士勿在山上亂拋垃圾。

告示提醒使用人士勿在山上亂拋垃圾。

即使有了告示,在山徑上仍有垃圾。

即使有了告示,在山徑上仍有垃圾。

石頭被人塗鴉,受損程度不輕。

石頭被人塗鴉,受損程度不輕。

鋪設石屎損環境

年輕人「上山打卡」造成的環境破壞受到關注,有人抱怨失去行山雅興,不過羅榮輝更關注行山徑的設計。他認為政府可能想推廣行山運動,所以在臨近民居、屋邨等地修築山路,鋪設石屎路,方便居民晨運散步:「未必是山景變了,現在是多了各樣設施。以前較多泥路,現在卻多了石屎路。」羅榮輝指石屎路較硬,對人的膝蓋會有一定傷害,反而行泥路能訓練身體不同肌肉。他笑說:「如果行山要走石屎路,倒不如去逛街?」

司徒宏達在受訪當天眼見路段都是石屎路,形容「沒有行山的感覺」,建議用木板代替,「(木板)較天然,而且比較好行。」他表示,石屎物料吸熱快,散熱慢,下雨時令周邊環境加速水土流失,生態受損之餘,又破壞環境。

山徑的梯級鋪滿石屎。

山徑的梯級鋪滿石屎。

司徒宏達希望他人行山時,減少對自然的破壞。

司徒宏達希望他人行山時,減少對自然的破壞。

漁護署回應指,規劃山徑原則是「設計簡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少及提供安全的環境供市民使用」,一般都會盡量採用天然材料如沙泥、碎石等,但會考慮在出現嚴重水土流失,或地勢過於陡峭的山徑路段上,使用少量水泥穩固天然材料,保障遠足人士安全。而漁護署於 2013 年至2015 年一共修建超過六萬米長的山徑,當中只有 390 米路段使用水泥修路或以水泥板建造梯級。

另外漁護署指,署方自 2015 年9 月起與環保組織及遠足團體合作,展開「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公眾教育活動,向大眾推廣減廢及愛護郊野,將郊野公園的垃圾箱及回收箱數量減少約一半。另外,署方在遠足旺季會因應人流,舉辦季節性活動,如「紅葉節」等,鼓勵市民欣賞大自然同時,亦能與自然和諧共處。

漁護署「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活動宣傳布帆。

漁護署「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活動宣傳布帆。

垃圾量

BOX:

登山勿「Kill標」

登上山頂,部分人會站在某黑白色的圓柱上「打卡」留念,有人甚至會放狗隻在圓柱上。別看輕這條柱,它是用來測量山林高度的標高柱,由地政總署建立,只會在山頂空曠位置才看到。測量師會參考標高柱數據,計算方圓十公里地形和高度,並繪畫地圖,在建築、航運、學術等發揮作用。

短時間逗留在標高柱上不會有太大問題,但長時間站在標距柱上,或圍在標距柱附近,會遮擋測量的視線,阻礙工作(俗稱「Kill標」)。有網民曾在社交媒體Facebook以《標高柱是有真正用途的,你懂嗎?》為題撰文,指有登山人士在測量人員於山下路邊工作時站在標高柱上,阻礙測量人員瞄準標高柱位置,希望登山人士勿站或坐在標高柱上,影響測量人員工作。

行山七大法

香港地球之友項目主任梁宛兒表示,行山郊遊人士可參考美國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的七大原則,做一個對自然負責任的行山者:

  1. 事前充分規劃與準備:注意當日天氣,使用地圖、指南針。
  2. 在可承受地點走動及露宿:不走捷徑,減少營地規模,避免破壞步道及營地周邊的環境。
  3.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BYOB3Bring your own Bottle, Bag and Box),預先拆除食物包裝,避免使用即棄用品。
  4. 保持環境原有風貌:不要拿走任何資源與物件,不引入外來動植物。
  5. 減少用火對環境的影響:不吸煙,儘可能減少用火,確定火種完全熄滅才離開。
  6. 尊重野生動植物:不餵食、不挑釁、不影響牠們的生活與習慣。
  7. 尊重其他山林使用者:保持寧靜,尊重他人並互助合作。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