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劃欠周詳 輪椅進出難 低地台小巴醫院線試行
香港超過十間醫院依山而建,如東區醫院、瑪嘉烈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等,附近巴士站距離正門甚遠,輪椅人士行動不便,只可乘搭的士或復康巴士往返醫院。雖然有專線小巴直達正門,但至今仍未有低地台車型,因此未能接載輪椅人士。有小巴營辦商計劃今年內引入低地台小巴,並試行醫院路線,收集意見後再決定是否增加數目,又希望政府可資助引入相關車型。
記者:莫子君 陳詠姿 何穎翹 溫藹紅
攝影:劉俊霆 莫子君 何穎翹
編輯:陳彥澄 任繕德 吳靜蓉
版面編輯:李樂欣

東區醫院位於柴灣道,大部分乘客需乘小巴前往。
徐伯以輪椅代步,現居於青衣,須定期到瑪嘉烈醫院覆診。瑪嘉烈醫院雖有多條專線小巴線從正門前往荃灣、青衣、美孚等地,但徐伯得物無所用,因輪椅不能登上小巴車廂。最近的巴士站位於醫院護士宿舍對面,與正門相距十五分鐘路程,途中更有不少長斜坡,因此徐伯通常都乘搭復康巴士來往醫院。
復康車難預約
不過復康巴士等候需時,有時甚至到站亦不接載乘客,徐伯抱怨道:「早上打了電話預約,起碼要等兩至三個小時才有車接送。三時覆診完,最少也要等到四時才會有車。」徐伯又說復康巴士的車費非常高,來回車程以及電話預約費高達九十多元,與乘坐無障礙的士價錢近乎一樣。相比之下,路程相近的小巴線,長者的單程車費只需兩元。徐伯指,趕時間會轉搭巴士,但巴士落客站與醫院正門並不就近,而且他曾遭巴士車長拒載,令他大感無奈:「有一次車長表示巴士輪椅斜板故障,無法讓我上車。事後我致電巴士公司查詢,他們派人檢查後,發現原來該斜板並沒有損壞。」徐伯支持在醫院路線引入低地台小巴,即使車費加至十多元亦能接受。
港島區市民亦遇上同樣問題,鄧小姐經常陪同親友到東區醫院覆診。她說親友行動不便,一般會乘坐的士。由上環出發,車資超過一百元,若要預約無障礙的士更須付額外八十元。鄧小姐認為雖然復康巴士相對便宜,但要提早兩至三天預約,所以不考慮使用。她對引入低地台小巴表示歡迎,認為車資應低於三十元。

徐伯以輪椅代步,因曾被巴士車長拒載感無奈。
業界批條例守舊
捷運管理是其中一間計劃引入低地台小巴的營辦商,該公司正營運的2號專線小巴,途經九龍城聖德肋撒醫院。執行董事謝健良表示,他們會因應實際需要而決定引入數量,建議以醫院線作試點,收集更多意見。謝健良又說現時每輛日本製的普通小巴約七十萬元,而計劃引入的低地台小巴最少貴一倍,業界都覺得難以負擔。他認為政府對小巴設立的綠色運輸基金有一定盈餘,若小巴日後獲批增加座位,可藉基金鼓勵營辦商更新小巴車隊。
除了成本高昂,謝健良指最大困難是運輸署對小巴規格的限制守舊。他解釋,運輸署數十年來從未修改公共小巴車輛檢驗的規格限制。他曾按照香港條例限制,如玻璃厚度、車身長寬等到外國車廠訂車,由於外國的車身規格限制較為寬鬆,車廠開玩笑以「古董車」形容本港小巴。謝健良批評香港堅持沿用舊限制是不合時宜,「車輛規格完全跟不上車型發展,他們(運輸署)應該不是身處於2017年。」他又指計劃引入的低地台小巴的車身長度必定超出上限,公司將去信運輸署申請豁免。

謝健良指,已物色數款外國低地台小巴車款作參考。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何啟明認為,引入低地台小巴的主要障礙是成本高昂。市民亦未必願意承擔上調的車費,營辦商恐怕入不敷支。問及低地台小巴是否可行,何啟明說運載模式仍有待商榷,可以先觀察試行的醫院路線,再作調整。另一名委員梁國雄認為,政府應在交通規劃上考慮到殘疾人士的實際需要,令他們可乘搭各種交通工具直達目的地。
運輸署回應,他們鼓勵業界物色適合在港使用的低地台小巴車型,並一直與營辦商商討車輛改裝及訂購等細節。目前有三間專線小巴營辦商同意於下半年自資在三條醫院線(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聖德肋撒醫院)引入一款低地台小巴,測試車型是否適合在試行的路線提供服務。同時亦會按需要向個別車型酌情豁免公共小巴長度的法定限制,並承諾會在試驗後與營辦商檢討低地台小巴的運作成效,若成效顯著,會與業界進一步研究推廣低地台小巴是否可行。

無障礙的士多數會向乘客收取預約費,車資因而較普通的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