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球缺資助 港隊成員放棄出國
本港不少運動項目對外比賽成績甚佳,然而光環背後,運動員不但需付出血汗練習,部分非精英運動項目,運動員連出國比賽亦需自費。香港手球代表隊隊員除了參與亞洲運動會、全國運動會等大型賽事,其他比賽費用均需自費,出國比賽可謂十分奢侈。而事實上,此運動亦正面臨資金及場地配套不足的難關,發展之路未見明朗。
記者:方樂貽 侯眉濱
編輯:鄧梓聰 江嘉樂
攝影:許俊濠
曾經為香港 U16 女子手球代表隊出賽、 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大專手球隊隊員的薜玉君,在手球界「打滾」了八年。由於政府投放予手球的資源不足,加上現在課餘時間有限,故已經放棄港隊的身份,「(我)知道這個世界很大,還有很多選擇,不止打手球」。她更表示,曾有隊員因自費出國比賽負擔太重,即使具一定實力也不參與港隊選拔。

曾經為香港 U16 女子手球代表隊出賽、 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大專手球隊隊員的薜玉君,在手球界「打滾」了八年。(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津貼放棄出賽
香港女子手球隊教練譚智聰亦指出,手球總會現時沒有為球員提供全額甚至半額津貼,曾有球員因無法負擔出國的費用而放棄比賽機會,更有部分球員選擇性出賽。不過他表示,香港隊若要躋身國際賽事, 便需先在亞洲區賽事得到佳績,使教練只好半強迫、半哄的方式,說服球員參與這些賽事,教練和手球總會的身分因而變得被動。他又補充,現時代表香港青年隊往歐洲等地出賽的球員大部分來自第一派位組別(Band1)名校,他們一般較能負擔參賽費用;來自新界區學校的球員會因經濟負擔問題而直接放棄選拔,故最終派遣出賽的隊伍實力未必最強。

曾有球員因無法負擔出國的費用而放棄比賽機會,更有部分球員選擇性出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如此,亦有部分學校設立了相關基金資助學生出國比賽,冀減輕他們的負擔。現為香港 U16 女子手球代表隊隊員的蘇鎧霖,曾受惠於校方「關愛基金」資助。她認為,球員若希望代表港隊出外比賽,將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手球隊缺乏贊助商,球員需額外購買球衣、球鞋等裝備,令情況加劇。參與手球外,蘇鎧霖現時亦為香港 U19 女子足球代表隊隊員,比較兩項運動對球員的支援情況,她稱:「手球隊隊員對資源不足的怨言較多」。

現為香港 U16 女子手球代表隊隊員的蘇鎧霖,曾受惠於校方「關愛基金」資助。(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缺隊醫致留下舊患
「如果要二選一,我會選擇足球」,蘇鎧霖指出,香港足球隊獲得的資源比手球隊多, 例如足球員在訓練或比賽時受傷,可即時到寶血醫院做物理治療, 並進行長期傷患跟進,該筆費用由足總代為支付。譚智聰指出,香港手球隊除了全運會和亞運會比賽,出國參與其他比賽時均沒有隊醫隨隊,對球員欠缺保障。很多球員在比賽或訓練中受傷後, 未必能負擔私立醫院的醫療費用,又無法到公 立醫院進行即時治療,要排隊輪候診症,導致留下舊患,甚至因此需放棄訓練。薜玉君亦認同香港手球員欠缺保障,若出國比賽受 傷,只能回港找相熟的醫生插隊診治, 或依靠保險賠償到私家醫院進行及時的治療。她憶述,有隊友曾在出國比賽時受傷,由於沒有隨團隊醫, 只能透過即時通訊軟件向身在 香港的隊醫求助,最後更需 找中國隊的隊醫協助處理傷患,亦無緣出戰餘下的賽事。

足球員在訓練或比賽時受傷,可即時到寶血醫院做物理治療, 並進行長期傷患跟進,該筆費用由足總代為支付。(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欠缺場地阻礙發展
除了資金投放不足和隊醫保障,香港手球亦面對著訓練場地不足的問題。譚智聰指出,港隊目前只有一個位於彩虹道遊樂場內的室外手球場和維多利亞公園內的手球暨排球場可作訓練之用,沒有固定的訓練場地,而適用場地亦十分有限。他又表示,康文署會把場地優先租借給市民,最後才輪到港隊借用,隊員甚至需要以私人身份租借場地供球隊訓練。另外,手球隊的訓練亦常受天氣因素影響。香港手球隊主要在室外場地練習,一旦下雨便需取消該節訓練, 然而,國際賽事卻在室內場地進行,令球員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