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死士」相繼淡出 留守戰友不感失望
「佔中死士」相繼退出,邵家臻稱,「退出」一詞可圈可點。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些「退出」的死士只是暫停了其參與,可能他們會在未來某一天再次參與。而且,外界不應因他們暫停參與而抹殺其過去功勞。
對有死士退出,邵家臻表示,並不感到失望,但卻感到唏噓。他感嘆:「我看到的是盡心盡力,我看到的是日曬雨淋。」他形容自己十分幸運,沒有其他退下的死士的負擔。
理解戰友退出
邵家臻指,「退出」的死士中,有的可能是退出運動本身;有的卻可能只是退出群眾的視線範圍。他不能夠「講得太多」,但也補充「有些是不是看不見就等如沒有。」
另一名「佔中死士」、中學通識科教師張銳輝認為死士初期看法法相對簡單:「後來我們看到政治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對於從事商界的人來說。我會好諒解他們所面對的壓力。所以後期有人淡出或者覺得有壓力,我覺得理解。」
張銳輝又指自己與其他人不相熟,不能肯定壓力來源:「可能來自工作夥伴,或生意同中國大陸有關,不敢講。但他們在( 佔中) 過程中都投入了好多,我相信他們這個決定是痛苦的。」
全民政治覺醒
從討論「佔中」到現時近兩年,社會政治環境產生變化,邵家臻指出,他觀察到社會的政治氣候有兩大轉變。第一,全港全面政治化,「街頭巷尾、飲茶灌水,市民都在討論。由「佔中」講到政治,甚至個人立場」。
他形容此事為香港多年來的非政治化教育重新「洗牌」。第二,不服從及抗爭意識落地生根。在9月27日,示威人士面對催淚彈、胡椒噴霧清場。
邵家臻認為,那種不認命,不接受政府安排及不怕武力對待,是一個重新認識的香港:「過往,有武力便退縮,現在,只會讓更多市民站出來,無限復活。」邵家臻稱,運動雖然創下歷史新一頁,但亦要好好思考當佔領土地與佔領人心出現矛盾時,如何計劃新策略。
新聞困難時刻
近日各大傳媒機構,被指報導立場偏頗;壹傳媒大樓早前被反佔中團體圍堵,阻礙報紙出版,不少市民憂慮本港新聞自由。邵家臻指,新聞自由的打壓在日常中不易看出。要到困境或艱難時刻,才能夠清晰地看到各機構於新聞自由上的質素以及捍衛新聞自由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