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各異】由最初經精心設計的「佔領中環」,演變成群眾自發長期佔據金鐘、銅鑼灣、旺角三地的「雨傘運動」,因長期留守,觸發市民以創意和鬥志維繫三個據點,金鐘具文化氣息;旺角集民間智慧;銅鑼灣面向旅客,形成世間罕見的抗爭風景。

金鐘

雨傘運動發源地及基地,學聯等組織 稱夏慤道為「雨傘廣場」。自行搭建的自 修室、滿地可見的粉筆畫,突顯人文色 彩。政總的最外圍成為市民表達意見之 地,通往天橋的一堵牆壁被稱為「連儂 牆」,更成為地標,上面貼滿五顏六色的 便條紙,表達市民對民主的盼望。

旺角

girls claim that being hurt by police copy

(麥尚旻攝)

 

 

 

 

 

 

 

 

 

 

「旺角若失守,金鐘捱不久」是部分旺角留守者 信念。此區本土氣息濃厚,整條彌敦道盡是一個個時 政討論圈;曾有碌架床、被困巴士搖身變成民主牆。 佔領者更愛以「公投」方式自決佔區內的大小事務, 體現民間智慧;被指品流複雜,卻又有滿天神佛「保 佑」。經歷多番挑戰,黑幫、政府先後清場到重新佔領, 民眾負隅頑抗仍繼續堅守。

銅鑼灣

獲得的注意最少,甚至有示威者表 示,銅鑼灣佔領區的存在意義是向自由 行遊客宣揚佔領概念。留守者曾在軒尼 詩道一帶擺設大型裝置藝術,重現雨傘 擋胡椒的情境,後期佔領區域大幅縮 小,只能有限度保持民主教室運作。

 按此詳細閱讀【雨傘運動特輯】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