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三期 系列報道】

佔領概念深植新生代 

學者:運動促議會內外全面抗爭

【持續佔領】雨傘運動已持續超過三個星期, 連番遭嘗試清場, 以至遭法庭批下禁制令後,每天晚上金鐘、旺角、銅鑼灣三個佔領區仍有上千市民聚集或留守,未有全面退場之意。隨著學聯在10 月21 日與政府展開首次會談,事件曾露出解決曙光,但學聯會後認為政府仍未切實回應訴求,堅持不會撤離佔領區,政府則認為向港澳辦提交民情報告、設立溝通平台等已屬高度誠意,對學聯回應表示失望。
事件仍處膠著階段,學者則認為,佔領概念自兩年前「佔領中環」提出後,潛移默化令部分港人甘冒犯法風險爭民主,建制派議員則認為武力清場可能性仍在,呼籲市民及早撤離。

記者:莫亦熙 黃婉媚 張學禮

編輯:林垚希 關令譽 陳伽泓

  「佔領中環」由提出概念至最終發展擴散成市民自發佔領, 前後共21 個月。中環未被佔領,但間接促成雨傘運動,佔領的概念對香港社會產生什麼變化?

鄭宇碩對萬千市民願意自發參與運動表示感動。

鄭宇碩對萬千市民願意自發參與運動表示感動。

真普選聯盟召集人鄭宇碩指出,以往民主制度是一個抽象概念,香港人生活忙碌,還未「殺到埋身」無暇理會。但他形容,尤其是過去三個月,香港發生很大變化,如8月31 日人大常委就普選的決定、親中報章對民主派人士的連番攻勢等,他相信這些因素都促使市民認為要走出來反抗,「捍衛核心價值、生活方式,甚至是做人的尊嚴」。他認為香港人在關鍵時刻必會走出來。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黃偉國坦言,整場運動的規模之大「出乎意料」,源於梁振英施政手法及中港矛盾等問題,故是次運動絕非偶然,只是政府低估了相當部分香港人的行動力和堅持,佔領行動的長時間及規模都令人驚訝。「佔領中環」強調以違法佔路方式公民抗命,黃偉國認為,今次顯示港人已「覺醒」,並甘願冒犯法、被檢控的風險進行佔領行動,不論前線或後援,都有不同程度的犧牲和付出。

政府錯估港人耐力

「佔領中環」亦引發多場大規模表態行動。除了泛民發動遊行、網上投票,連建制派亦頻頻動員,親政府、反佔中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保普選反佔中大遊行」更是史無前例的大型建制派遊行。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反對佔領,但同意事件對整個社會的政治意識影響甚大。他表示,過往不是很多市民關心普選的問題,或者不清楚爭拗點在哪裏,經過今次多了人關心政改,但家人、朋友之間對普選、佔中持不同意見,結果引致意見上矛盾、衝擊,有人將之形容為社會撕裂,「政治這東西需一步步邁進,何必一定要很堅持自己原來的想法,導致朋友做不成,家人關係受影響?」
雨傘運動的重點訴求包括要求人大常委會撤回「8.31 決定」、落實真普選,以及要求特首梁振英下台,不少建制中人曾指出,這是叫價太高,不合情理。鄭宇碩認為,香港人需要一個對市民負責任的特首,並非叫價太高,但他相信每位參與者都明白,運動短期內根本無法使梁振英下台,或令人大常委撤回決定,而他樂見民眾願意「撐下去」作長期抗爭。

譚耀宗指政府並不希望反佔中人士自行清場。

譚耀宗指政府並不希望反佔中人士自行清場。

譚耀宗指出,人大常委的決定是莊嚴的,不可能撤回決定,否則顯得計劃不周詳,但在人大決定下,其實有「走盞」空間,
如被提名人的「入閘」條件,可透過本地立法決定。他強調需通過對話解決,並認為在十月初,學聯擺出高姿態,利用與政府對話的機會,嘗試展開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政府無理由退縮,結果造成雙方互不信任,溝通困難。
佔領正邁向一個月,抵禦過多次警方與「民間」團體的清場,以至有人向高等法院成功申請臨時禁制令禁止佔據旺角及金鐘部分道路,三個據點仍有市民堅守,展現持久抗爭的力量,暫時唯一的「成果」是學聯與政府在10 月21 日首次對話,但未有任何共識。學聯呼籲市民繼續堅守,至今仍未有中止行動的氛圍。

倘鎮壓或影響中資利益

黃偉國指今後市民能更有力對抗富爭議性的政策,議會內外共同抗爭。

黃偉國指今後市民能更有力對抗富爭議性的政策,議會內外共同抗爭。

黃偉國擔心若中共及港府繼續高壓統治香港,像「雨傘運動」的大型佔領將此起彼落,永不休止。他相信就算是次運動失敗告終,結果並不會像內地八九年「六四事件」後,民主運動消失無形,人們只拜金投機。理想的話,「雨傘運動」的精神會承傳下去,人民不計較最終得失,一直堅持,香港政府將處於一個被動狀態,不能有效管治香港。他指出,若中共暴力鎮壓,香港的股市樓市會大跌,令大陸高幹子弟的投資血本無歸。政治上亦必然令台灣更憎恨中國。
譚耀宗表示不希望佔領運動流血收場。他稱,法治是香港核心精神,公民抗命違法,市民不應將法治置之不理。「武力清場我自己也不想,但有時事情事與願違,如果(佔領行動)拖下去,拖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可能最尾要採取清場行動。」他預料,佔領行動會再持續一段時間,但難以估計事態會否突變,認為佔領人士愈早離開愈好。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