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歌風光不再 忌盲從促資助
【本報訊】八、九十年代粵語流行樂壇百花齊放,但近年在歐美日韓音樂熱潮下風光不再。面對香港樂壇逐步衰落,有人歸咎其發展模式十年如一日,但仍有人相信港樂有一線生機。究竟香港流行音樂是否已步近夕陽?港樂未來又何去何從?
記者、攝影:曾穎怡 馮瑞洋 徐藹齡
編輯:黃子健 何智宏
已故填詞人黃霑過去雖曾創造廣東歌的神話,但亦無奈拋下一句「香港樂壇已死」。誠然,香港流行樂壇近年的市場表現和音樂水準都不盡人意,香港樂迷或是轉投歐美勁歌,或是追捧日韓電音。其中韓國音樂對港人影響之大,更吸引唱片公司仿傚風格,結果被 譏笑為「MK-pop」。
以研究韓國文化著稱的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笑指香港樂團盲目仿傚韓風只會予人「老套和無謂的感覺」。他指出,昔日香港很多流行曲,將外國歌曲稍作改編或填詞就能大賣,但現今互聯網普及之下已無法故技重施,「大眾接觸外國音樂的速度比香港的唱片公司更快,仿傚和抄襲別人的曲風舞風,只會惹起反感和抗拒。」
早在十年前,南韓政府已透過發展文化產業來促進經濟。鍾認為,韓流席捲全球並非偶然,在歷史因由影響之下,韓國努力發展流行文化產業,希望藉著讓世界了解其文化,而得到尊重和認同。鍾又預計,韓流對香港樂壇的影響不會在短期內輕易減退,同時內地對香港樂壇市場亦虎視眈眈,不斷追趕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步伐,相信中韓兩國的競爭將為本地音樂市場帶來新衝擊。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朱耀偉,一直醉心研究香港音樂文化,近年亦對樂壇感到灰心:「往昔歌手只會因在香港發展不濟才會離開外闖,但現在卻是希望在香港捱出名氣後到外地發展。」他認為,外地音樂入侵香港,但本地樂壇卻仍在「食老本」。他以南韓流行音樂為例,指出其國家投放大量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形成良好氛圍,在多方面的協同效益下誕生多位巨星。「反觀香港樂壇近十年的發展模式一成不變,只維持四大天王年代的舊有模式,在世界不停前進之際,香港樂壇就逐步衰落、市場漸趨萎縮。」朱教授指,由於年輕人覺得廣東歌「唔型」,聽廣東歌的人驟降,致令創作者放棄廣東歌而轉投國語市場。
有批評指本地填詞人質素參差、作品題材日漸狹隘,朱教授並不同意,反指林夕、黃偉文等填詞人造詣甚高,其徒弟的作品亦不俗,反映香港仍有不少音樂人才。但朱教授慨歎,縱使有師承填詞巨星的後輩能寫出一手好詞,但仍未能承繼才幹。
政府應辦資助課程
對於政府出手是否能讓香港樂壇鹹魚翻身,朱教授態度悲觀。他認為,若政府為促進廣東歌發展而倉促修訂廣播政策,困難重重且徒勞無功。朱分析,香港音樂人發揮空間非常狹窄:「他們缺乏發展空間,難以承擔訓練場地的租金,在街頭賣唱時又被驅趕,本地 Livehouse(演出場地)更是少之又少。」
朱教授提議政府開辦資助流行音樂課程,以培養作曲、填詞人才。朱希望,透過扶長年青人的才華和支持電影、電視等文化產業,能營造良好文化氣氛,帶動產業發展,「但若香港仍不願意向前走,我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音樂人仍滿懷希望
縱然有學者對廣東流行音樂前景悲觀,填詞人劉卓輝仍滿懷信心。他指出,世界以粵語溝通的人很多,單是廣東省已有約 8 千萬人,累計海外聽眾後或有逾億人喜歡粵語歌,因此仍是國語曲以外比較重要的流行曲市場。
曾為 Beyond、陳奕迅、王菲等填詞的他承認,現時廣東歌的影響力較過去弱,難以令所有人都喜歡。「九十後年輕人常接觸互聯網,聽音樂比以前更為容易,口味亦因此受到分化。」
隨著時代轉變,劉卓輝不諱言作詞人或會調整自己的寫法,以迎合時下流行曲對歌詞的要求。他反指不少唱片公司管理層仍停留於「食老本」的模式,以八十年代觀念製作唱片,認定情愛題材會較容易被市場接受,並爭取到更多樂迷,可見守舊思想遠比真正音樂人嚴重。
對香港樂壇樂觀的,還有 90 後唱作歌手黎曉陽。自言對廣東話有種情意結的他認為,香港樂壇雖仍以情歌為主,但已不單是談情說愛,而是藉此帶出更深層次的人生意義。他以林奕匡的《高山低谷》為例,「它也是一首情歌,形容分手的距離,同時在寫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背後也有深遠意義,表面上是情歌,內裡卻有無窮變化。」
問到港樂是否要仿傚歐美、日韓的方向才可繼續生存,他以茶餐聽作喻:「茶餐廳可以賣通粉、公仔麵也可以繼續生存,但若你加入其他元素,可以鋸扒、吃壽司,那其實是更好的,但最重 要是不要失去自己最有特色的東西。」
他又不認同「香港樂壇已死」的說法。「這說法不能幫助事情之餘,還抹殺了許多很花心思音樂人的努力。許多音樂人心裡面其實它根本沒有死過,希望再努力些,令那些人覺得樂壇起死回 生,重拾對香港樂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