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了,黃教授 作育新聞人 26 載情不變
【本報訊】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前系主任黃夢曦教授,上月與世長辭,享年80 歲。黃教授春風化雨廿六載,桃李滿天下,為樹仁新傳這個品牌打穩江山。
仁聞報記者
-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前系主任黃夢曦教授,上月與世長辭,享年80歲。黃教授春風化雨廿六載,桃李滿天下,為樹仁新傳這個品牌打穩江山。
樹仁大學新傳系助理教授李家文是黃教授的得意門生。李家文與黃夢曦教授的初次見面,是在高中升讀大學的面試,只覺他慈祥平和,與外界評價截然不同。她回憶起當時欲攻讀新聞學碩士時,黃教授曾助她達成心願。「當時自己家庭經濟狀況不太好,沒有足夠金錢可支付學費。黃教授知道後,主動與校長聯絡,為我爭取學費資助。」
黃教授不止對學生謙厚,對同業亦如是。李家文憶述,「有一次,當我仍在無綫當記者的時候,與另一同事郭詠琴被雜誌拍到與黃教授聚會,並寫成負面消息。我在報道刊出後馬上致電教授致歉。但即使教授被雜誌稱為『阿伯』,他仍然表現大方。」李家文形容,黃教授就像一本自己很喜歡的書。她指,書中的知識歷久常新,雖然不是經常看這本書,所教導的知識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明白,就如黃教授教導的人生大道理要在成長後才會理解,即使如此,但她與舊生們皆很珍惜他。
現任香港電視網絡新聞部總監李志堅總記得口中這位「阿矇」教授會在他每次給學生的招牌手抄筆記最下方,附上幾條讓學生自行反思的問題。學校並沒有規定學生寫畢業論文的習慣,但他竟在低年級的時候,藉當中一條提問,就寫了一大篇「論文」給教授。他憶述:「實在記不起當初是甚麼議題讓自己有這麼大衝動,只記得『阿矇』仍一絲不苟地批改我這份突如其來的習作。」他說,教授為人隨和,唯獨對錯別字很執著。
寫在心頭的筆記
畢業後,李志堅接到一通來電:「有興趣回樹仁教書嗎?」話筒裡黃教授沉厚的聲線,為他展開在樹仁及其他院校的兼教生涯。李志堅認為自己在教學中對學生錯別字的執著,是緣自教授。他說:「新聞人嘛!出版怎容錯字?」生命影響生命,黃教授的電話,為李志堅帶來的不僅是一份新工作,更是一份人生意義。
黃教授執教鞭的年代,正值親筆手稿與電子文檔交棒。廿六年教學生涯裏,曾上過黃教授中文新聞寫作課的學生,手中都有他親筆書寫的影印筆記。現專職體育新聞的郭子龍,把將近十六年前的筆記保存得完好無缺,連一口小書釘也沒弄丟、生銹。「到今日,每次講起阿矇,我都記得佢講新聞學的鐵律『六何七性五功能』。」
愛與學生講道理
郭子龍憶起當天上課時光,最難忘黃教授用盡黑板每個角落的粉筆字,與及三百多頁的手稿筆記下偷看的潮流雜誌。「雖然我們未必每堂都專心,但大家都很敬重老師,不會打擾課堂。」
春風化雨只因以心相待,桃李滿門源自因材施教。郭子龍記得,時任新傳系編委會外務副會長的他,比其他同學有更多與黃教授相處的機會,他倆的對話,也著眼於道理而多於輩份。「同阿矇討論,遇到意見不合,只要有道理就能直說,不用被他的氣勢嚇怕!」他漸漸說起那段與黃教授到武漢參加交流團的故事。
八日的交流團裏,他「先斬後奏」把數天的上課內容安排濃縮成一天半完成,對此突如其來的變動,教授也只「唉」了一 聲,沒怪責半句,似是意會那「小伙子」想把握機會去處遊歷的心情。「阿矇教導我們的不僅止新聞學知識,而是宏觀看世界、整合和策劃。他十分推崇『專業』,而這份『專業』可以透過完善的策劃體現。」對待性格不同的學生,老教授或以情動人、或自由讓學生體驗箇中滋味,無論如何,今天在黃教授指導下的學生,都成為社會上獨當一面的中流砥柱。當天的苦心,成就了今天的良心。
點評新聞「教仔」
黃教授育有兩子,在家中是一位「強勢領導」。在長子黃子怡印象中,父親一生最投入的一份工作,就是在樹仁的歲月,他形容:「當時他全部精神都擺上去,每天回家,就是在專注撰寫筆記。」當時教授有一句金句常跟學生說,以激將法勉勵學生多寫多做:「我寫了這麼多(手指著幾呎厚的筆記),你們回給我的(功課)只有這麼一丁點?」
從事新聞的人,生活與新聞自然密不可分。黃子怡對此感受甚深,「或許受爸爸影響,即使我們不是攻讀新聞系,但整家人都有敏銳的新聞觸覺。用餐時,我們的話題總離不開時事。看新聞報導時,爸爸也會指著電視,一一品評學生。」
黃教授晚年漸少赴學生約會,「爸爸總希望以最佳狀態示人,每次出街前都會揀一套靚衫,恤好頭髮,不肯拿拐杖,這是他的堅持。」直至近一兩年,教授身體轉差,經常臥病在床,於是減少了出門。可惜的是,黃教授有一本未完成的遺作,講述香港新聞行業的演化,書至一半,卻因視力衰退而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