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遊覽港島,乘搭電車成為必備節目。電車見證着香港發展,豎立電車線旁的建築物,為香港人帶來不少集體回憶;除了大家熟悉的皇后碼頭、永利街之外,港島北還有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小歷史。今天,小記將帶大家在「叮叮」上尋找香港百年歷史軌跡!

記者、攝影:黎少凡 葉詩穎
編輯:陳 皓 謝禮唯

tram_art西港城總站:海安咖啡室

Hoion_noodles

鍋仔公司麵是海安的招牌菜。

小記第一站是海安咖啡室,由電車線的西端出發,吃個午餐,再探究路軌兩旁的歷史。海安位於西港城後的一段干諾道中。甫進去,就被一股懷舊氣息吸引着,鮮紅色的木桌椅、經典的吊扇及「不准吐痰」的指示牌,仿佛回到60 年代的香港。坐下選餐時,侍應熱心地向我們介紹林林總總的食物。小記分別點了招牌菜「鍋仔公司麵」、「懷舊紅豆冰」、「五餐肉公仔麵」、「奶油脆豬」、再配一杯「谷咕」。
老闆娘的父親於1952 年創立此店 ,隨時代變遷,傳統茶餐廳逐漸倒閉。她認為這種茶餐廳文化需要傳承下去,故3 年前放棄銀行管理層的工作,接手打理。她指,近年經營茶餐廳的成本愈來愈高,要保持以往的經營模式有一定困難。她會以在銀行的管理經驗來經營,從客人的角度出發,向員工提供手套及食物夾,建立衛生的形象。
海安背着老店的大招牌,配合創新的營商手法。創新與保育共存,就是這麼簡單。

 

金鐘站:榕圃

 

金鐘的地標太古廣場,在摩登建築背後也有段歷史痕跡。乘坐升降機到太古廣場5樓,穿過香格里拉酒店,到達廣場後的小花園,有一棵榕樹聳立其中,這是其中一棵保育花費最高的樹。
樹前有一銅牌,寫上「榕圃」兩大字,榕樹的不凡來歷,是因它約於1870 年種植,見證香港百年滄桑。為了原址保留,工程人員特別在地下建造一個直徑18 米,深10 米的巨型圓筒花盆,花費高達約2,400 萬元,堪稱世上耗資最大的樹木保護措施。
公園裡的長椅,坐了不少上班族或遊客。人在其中,若不看銅牌的內文,不會瞭解到腳底下宏偉的現代商場中,有着值得保育的歷史植物。發展與保育、人工與天然,在這裡就是配合得那麼自然。

 

– 榕圃( 太古廣場) –
地址:金鐘道88 號

 

菲林明道站:三不賣

 

經過灣仔菲林明道站,再往前走幾步,右側是家60 年始終如一的涼茶店。招牌搶眼,叫做「三不賣」。1948 年開張,多
年來只賣野葛菜水。甚麼是三不賣?原來是「不夠材料不賣、不夠火候不賣、地方不夠乾淨不賣」。 這兒的野葛菜水以野葛菜、龍利葉、羅漢果、蜜棗、果皮等近10 款天然食材,煲上10 多小時製成,有清熱解火的功效。小記一試,發覺它和平常的涼茶不同,一點也不苦,反而是甜甜的,喝完還會回甘,餘韻在口中久久不散,想不到涼茶都有「after taste」。
來客大都知規矩,話不多說直接放下9 元,便端起一碗來喝。像小記這樣的新客人,才會不識趣地問價錢,老闆娘只是一指價錢牌,我猜意思是「這裡只賣一種涼茶,兩種包裝,不同價錢自己選」。反而一些「由細飲到大」的熟客來到,老闆娘則變得健談起來,對話中不禁慨嘆:「像我們這些家庭式運作的生意,愈來愈少了」。就小記目測,「三不賣」平均每分鐘有八位客人光顧,客人由西裝友到街坊都有,可算是客似雲來。

 

筲箕灣總站:安利大排檔

 

「切腩河」是安利大排檔的招牌菜之一。

「切腩河」是安利大排檔的招牌菜之一。

經過一日舟車勞動,當然要吃一頓豐富的晚餐。來到行程的最後一站—筲箕灣總站,甫下車便是香港著名的食街――筲箕灣東大街。東大街是早年區內的中心,近年演變成一條多元化食街,遍佈琳瑯滿目的食肆。其中有有一間餐廳多年來屹立不倒,它叫「安利大排檔」。
安利已超過半世紀歷史,牆上照片透露着,前特首曾蔭權和現任特首梁振英,都曾是小店的顧客。小記到達時大約是晚上7 時半,人流不算多,可以直接入座。叫了一碗魚蛋粉及一碗切腩河,食物不用兩分鐘就上桌了。匙羹被層層的河粉給蓋住,果然十分足料!魚蛋河有水準,有魚味而不腥,湯底也鮮甜,切腩河的牛腩雖然瘦了一點,但也夠清爽。
現時安利的老闆娘是第二代的經營者,她堅持每天早上7 時便開始製作魚蛋,湯底用豬骨牛骨各30 斤,熬3 小時,保證足料。她表示,做法成本不低,多年來靠的是薄利多銷。一名食客表示,他由3 毫子一碗魚蛋粉到現在,一星期食幾次。吸引的不止是粉麵,還有那濃濃的人情味。「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喺呢度可以傾下計,幾十年都係咁」,這份情意,正正構建出安利的歷史。

 

– 安利大排檔 –
地址:筲箕灣東大街57 號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