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載夫婦接載子女 作另類贖罪券
「其實我無法走上前線,現在拉著我的丈夫去做義載,其實某程度上我也覺得我在買贖罪券。」在運動中期成為義載司機的陳氏夫婦(化名) 為「子女」提供接送服務,親身接觸示威者的故事,大感愧疚之際,亦只能盡力給他們提供多一份安全感。
記者:譚栢妍
編輯:馮家淇
頓然覺醒 更想付出
陳生從 6.9 百萬人遊行開始已支持 反條例,而陳太則笑言自己曾是一名藍絲,後來主動接觸更多相關資訊後才覺醒。「當時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全家唯獨我一人覺得示威者搞亂社會,兒子更走上前線,明明他有大好前途。」
當時陳太覺得全家與她為敵,大家都在排擠她,沒有人明白她。陳生與兒子不時傳送一些現場片段給她看,又會主動發送一些有關虛假消息的資訊給她。「久而久之,我開始好奇為什麼他們能接觸這麼多從未在我的社交媒體上出現的片段。」
陳氏夫婦的女兒任職記者,一天晚上,女兒在家進行電話訪問,查詢有關飯券的使用情況。陳太忍不住向她了解更多,「我一直以為示威者有收錢, 但聽女兒的電話內容又不像,我相信她 會作假新聞,所以我開始動搖了。」
接觸更多相關資訊後,陳太終於覺醒了。起初她只是捐贈餐券等,希望有需要的示威者得到溫飽。漸漸,她開始反思自己可不可以做到更多。「我身體不好,有嚴重哮喘,萬一有催淚彈我走不到可能真的會死,但我覺醒得太遲,又不甘心只捐贈餐券。」 兒子有一次回家說差點找不到車回來,陳太靈機一動,決定與陳生加入義載行列,正式成為家長。」
成為家長 仍感抱歉
「其實是她(陳太)拉著我說要加入義載,我才想到每次遊行完結,看著年輕人上前衝,我還能多做一點。」加入義載行列後,陳生每次遊行完結,便會載著陳太,提供「校巴」服務。
多次接載子女後,陳氏夫婦發現他們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受傷,「輕則吸入催淚煙不適,重則試過中橡膠子彈。」他們的車上常備枝裝水、濕紙巾、乾糧等,希望示威者能稍作休息。
看著他們不適的樣子,其實陳氏夫婦十分希望他們可以到醫院接受更好的治療,但他們心知示威者缺乏安全感。「警察也會去醫院捉人,你叫他們如何放心?」每次示威者乘搭義載車輛都會擔心會否坐上「賊車」,直至他們知道示威者真正回到家,才會放下心頭大石。但陳氏夫婦仍會主動與示威者聊天,希望減輕擔憂,能分擔他們的痛苦。
兩夫婦眼看示威者忍痛也繼續商討運動去向,令他們大感心痛之 際,亦愈發堅定要安全送示威者回家。雖義載司機也要承擔被查車等風險,但陳氏夫婦坦言自己付出的遠遠不及示威者,「走多一步也是買贖罪券,我們無法走上前線,其實永遠也對不起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