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孩領養記
儘管近年小動物領養比率上升,卻追不上棄養率。未有全盤考慮的動物主人將大量動物棄置,而毛孩命運或有很大可能要被人道毀滅。有心主人不願生命就此逝去,就算艱辛,亦代替負上責任。
記者:徐嘉晴 麥雯霖 何子遠 陳啟祥 蕭佩欣
編輯:陳綺洵 吳家耀 鄧穎琪 黃 殷
版面編輯:歐嘉俊

肉鬆最初怕人怕事,不易親近。
可宜的愛犬名為「肉鬆」,是隻棕色貴婦狗。牠來到診所時,前主人聲稱若診所不收容牠,他便拿去人道毀滅,可宜不忍肉鬆就此離開世上,不能單憑一句說話便決定一條生命,於是便決定領養肉鬆。
亂吠為保護家人
領養肉鬆後的生活不像預期般順利。由於肉鬆前主人照顧不善,在家仍為牠繫上狗繩,外出次數平均每月只有一至兩次,因此肉鬆剛到可宜家生活並不習慣。
可宜形容肉鬆「驚狗、驚人、驚車」,年紀尚小的肉鬆變得怕人怕事,不容易親近,可宜亦頗為煩惱。肉鬆突然來臨,對可宜構成不少經濟壓力。「我媽媽和我分得很清楚,她養她本身的狗,我養我肉鬆,要另外買糧、生活品等,都對我造成負擔。」加上肉鬆在可宜一家外出時,就會不斷亂吠,又會咬破家人衣服。除可宜媽媽略有微言外,鄰居亦不堪嘈音滋擾,而到房屋署投訴可宜,令她急需解決辦法。
領養寵物的現實並不樂觀,可宜卻選擇以積極態度應對。她邀請馴狗師訓練和教育肉鬆,亦向馴狗師學習如何令牠停止吠叫,發現原來肉鬆是希望保護家人才亂吠。
至今,儘管肉鬆不再亂吠,但可宜住在公屋,環境仍然構成壓力,須多番考慮。「出街最好用袋袋著,因並非人人都覺得狗是善良。亦有鄰居因討厭肉鬆而到管理處投訴,要把狗仔轉移到其他住處到避風頭。」
領養親戚黏人貓
香港每年有約 5,000 隻動物被愛護動物協會拯救,但當中有近 3,000 隻動物須人道毀滅,只有約 2,000 隻動物能夠擁有第二生命,被有心人領 養,重獲新生。
小動物遭人道毀滅並不全因牠們身患頑疾或無藥可救,而是全港領養率遠比棄養率低,動物收容所資源有限,無法再容納牠們時,牠們唯有被人道毀滅。
可宜身為領養者,自言不會因動物年齡、外表等因素,影響照顧意願,又認為每隻狗也有生命,不明白其他非領養者為何因動物外表而選擇花錢購買。
除了動物外表,當小動物未有做絕育手術,過分繁殖亦會令不少家庭苦惱,繼而尋求機構收容,或轉讓予他人。領養異國短毛貓的陳先生正是從親戚處,把豬袋領養回來。陳先生的親戚會自家繁殖配種,其中一對配種貓已經生了很多胎,而豬袋與他的 兄弟姊妹正是那對貓的最後一胎。
陳先生猜測或是因為豬袋父親在上一胎時,曾與波斯貓交配,所以豬袋與他的兄弟姊妹不同,是一隻長毛的異國短毛貓,其模樣亦與波斯貓有幾分相似。
陳先生一開始接觸豬袋時,其實碰巧正與女朋友考慮養貓。親戚決定在最後一胎戒奶後送養,陳先生得悉後,經過多番考慮,覺得豬袋十分乖巧,不會搗亂,不會對家庭造成太大壓力,因此陳先生決定在豬袋戒奶後把牠接回家,成為家中一份子。
一個決定改變命運
「問了朋友,知道貓貓在人回家的時候會躲起來,會怕。」他回憶第一日豬袋到家,全家都嚴陣以待,「牠第一天到達便匿藏在沙發底。知道不可以強行捉牠出來,只安排好牠睡覺和上廁所的地方。」
陳先生回想當日凌晨五時多豬袋大叫,陳先生急忙出來查看時,豬袋便一躍而上,伏在他身上。他覺得豬袋只是第一日就能夠習慣家中環境,並且願意親近他,令他頗為感動。
他發現貓咪很喜歡有人陪伴,因此陳先生亦笑言豬袋比起貓更像一隻狗。豬袋雖然經常甩毛,但陳先生的親人和朋友並沒有討厭牠,甚至有時候會幫忙照料牠。
領養豬袋後,陳先生多了一個依靠,家裏氣氛亦改變了。「有一次我們去寵物展,其中一個攤位有關領養,我們亦會考慮領養多一隻貓望支持領養。」領養過豬袋後,生領悟到,每一個決定都極為重並非三分鐘熱度,不是單純養年,而須照顧他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