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拾童心 黃文彪的玩具王國
多少男孩期望能讓兒時趣味成為職業,長大後可囂張坐擁過萬呎廳堂,炫耀過萬件珍寶。黃文彪將50年間的各地玩物悉數珍藏,收集過程艱辛亦疲累。他每天包辦玩具王國一切繁瑣事務,逐漸遺忘爛漫初心,創業熱誠消退,「兩個字,後悔。」不久,他又補充:「但我享受這地方。」
記者:李梓謙 陳麗娜 許英略
攝影:李詩慧
編輯:張曉楓 黃允鍶 陳浩恩
版面編輯:黃翠嘉
位於筲箕灣廣場偏僻處的「玩具地帶」開業僅約九個月,大門旁只有招牌,沒有展品,似乎故意隱藏玩具瑰寶。記者推門內進,店內悠揚著80年代日語兒歌,老闆黃文彪與兩名員工正在紙箱與玻璃櫥窗前來回踱步,工作重重複複,朝夕都要點算店內過萬件玩具,怕稍有疏忽或怠惰,寶貝數目有出入也未能知道。訪問本想在他工作過後才開始,他聞言苦笑:「要好一陣子才能做完。」

玩具地帶佔地過萬呎,玻璃櫃中擺放了林林總總的玩具。
年屆50的黃文彪,花逾20年來營商,由儲模型到自資開店,腳下都是迂回曲折的辛酸路。中學畢業後,黃文彪先受僱於玩具公司,工作三年後,因汽車銷售業的豐厚薪金而突然轉行。但興趣使然,他仍在工餘時間儲小型模型車,「當我有充裕的錢,便開始儲車仔,當儲車仔也滿足不了自己,便開始儲裝甲車。」那時黃文彪仍未想過創業,直至九七金融風暴大挫本港市道,汽車銷售業發展變得嚴峻,逼使黃文彪思考前路。恰巧那時有大量平價模型車流入市面,他趁機大量收購,更在港島康怡花園開設第一間玩具店,出售汽車模型。
起初玩具店面積僅70呎,黃文彪決定「主動出擊」,於每月第一個週末在商場天橋經營朝建晚拆的跳蚤攤位,「這活動維持了三年,星期六晚會在天橋就地睡一晚,猶如當了一晚保安,週末過後便會拆掉所有桌子放回倉庫。」聽起來簡單,但這行動要持續幾年確不容易,而且每星期都要在街頭過夜,只是想想也知道他必定飽歷風霜。
一瞬又三年,黃文彪漸覺二手市場大有作為,特到日本向二手店舖取經,回港後在銅鑼灣開店,舖位面積躍至2,000多呎,並仿效日本手法經營,「日本的玩具種類比香港多,而百貨公司的不同樓層都各有特色,我很喜歡這種風味。」那時的生意好景卻也迎來租金漸升,店舖經營12年後,舖租竟跳升一倍,黃文彪無奈要再次搬遷。一直兜兜轉轉,玩具王國終於遷至筲箕灣,國王的樂土才得以安定下來。
營商逾廿載 收支仍難平衡
黃文彪收藏玩具並非只為盈利,更多的是情意結,「我對店舖門口旁那價值一百萬的玩具有很深感情,因為我儲了很久才儲到現今數量。」門口擺設的「大膠」模型共十多個,均是70至80年代於日本製造的膠製模型,包括《鐵甲萬能俠》與《三一萬能俠》的絕版模型,高約兩呎,數量稀有,「我在外展覽時經常被問價,但我儲得很辛苦,而且我購買的價錢比賣出的價格還要高,所以捨不得賣。後來我決定一次過將整套玩具賣出,斷了我對這套玩具的念想。」

黃文彪當時儲了很多這種「TOMY」玩具車,更決定開玩具店。
「大膠」模型令黃文彪成名,亦讓他結識不少名人。導演彭順既是朋友,亦曾向他購買通天奇兵模型,「他向我買完懷舊玩具,就馬上拿去樂富展覽作展品,價錢牌都尚未除掉。」回憶樂事,他不禁嘴角上揚,「咦!彭順展出我的東西,挺開心!」張敬軒、胡慧冲、電台主持「當奴」等名人都曾來黃文彪店內寄賣玩具,讓他至今仍沾沾自喜。
黃文彪形容讓客人寄賣是令自己無本生利的方法,「替客人買賣是不須成本就可做到的生意,我出租『格仔櫃』可以增加租金收入,亦有再推行跳蚤活動。」經營玩具地帶不易,為謀一餐飽飯,他亦要思前想後,「初時我以為將(跳蚤活動)租金定為1,000元一張桌子對租戶來說很划算,誰知最後無人問津。」後來他改變策略,反獲可觀盈利,「我決定將桌租免費,如果租戶生意不俗,他們可以封利是給我,不論多寡。相反若生意奇差,他們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跳蚤活動)直至現時做了兩次,每次都有16至18張桌子,起碼有數千元租金收入。」
儘管黃文彪已營商廿載,仍要日夜追求收支平衡。每月都要艱苦地應付基本租金與薪水,「在雨傘運動後的兩年,我和老婆都沒有薪金,只平衡了租金和員工薪水。搬到筲箕灣新店後,開店三個月,我亦有兩個月沒有薪水,但足夠兩餐、公司營運和員薪水的開支。」幸好同樣喜歡儲玩具的太太甘願與黃文彪同甘同苦,協助他打理店面,「她的童年亦受這些卡通影響,看到玩具大家都會開心。」對他而言,就算再辛苦的路,當有人陪著你走,苦也變得比較好受。
拓內地市場 未來經營關鍵
玩具地帶收入不穩,黃文彪始終要另拓商機,除了經營店內寄賣,有人建議他拓展內地市場。雖然他笑說不懂得怎麼在內地營商,有一次卻意外賺得金錢,「我拍了一輯玩具相片放上微信,突然有人說我的東西還好,邀請我加入他們的群組。」於是黃文彪就將貨品寄往北,「生意如此快速是我的第一次。」
他回憶曾有外國客人規劃行程,以玩具地帶作景點之一,「他們在玩具地帶(逗留)三小時,然後就到其他地方。另外其實有很多客戶建議我們到內地開(分店),但我們『唔夠薑』(不夠膽量)。」黃文彪眼見不少有財力的內地客人想尋得兒時回憶,到店舖消費後,都可能會另外介紹幾個客人來,構成龐大遊客市場。現時舖位大了,活動也有很多人參與,「但我如何可以找多些(生意),又是一個問題,是否要守株待兔?雖然幾宗生意都是這樣,但會否有其他更好的效果?」
生意難做,旅客更難控,玩具地帶就曾因政府收緊自由行政策而蒙受損失,「政府削減自由行(數量),(內地)旅客不能夠時常來港,讓我們生意額立即跌了一半。」儘管如此,黃文彪仍覺得大陸市場將成公司未來經營關鍵,他更打趣稱,期望有財力的內地人將玩具地帶推至內地市場,「現時內地這麼有錢,下來收購我們,將其大搞,就能進入大陸(拓展業務)。」
後悔卻滿足 不願走回頭路
電玩遊戲崛起,實體玩具不如過往受歡迎,甚至演變為小眾玩意,但黃文彪不但沒有灰心,更覺得市場最終仍會以實體玩具為主導,電玩熱潮只是過眼雲煙,「電話去到某個階段就會撐不住,即是電話只會用來溝通,不再拿來玩耍,反而會再玩實體玩具。」他抬頭想了想,腦海裡似乎有無數想法,「每一代都有一個背景,你們的上一代可能對古董、字畫、陶瓷和玉器比較熟悉。而你們就是可以玩的東西,可以儲存的東西,然後它就繼續下去。」玩具對他而言,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故事與共同回憶,正因故事連續,玩具價值亦會因人情而延續下去。
玩具地帶看似尚有發展潛力,但黃文彪卻已身心俱疲,「我想打一份工及放一天假,正常一星期有一天(假期)已甚為開心。基本上我沒有放過假,搬到新店後,我超過九個月未有放過假。唉,這樣是頗累的。」
「若果有人跟我說想開玩具店,我立刻會說他浪費時間和金錢,『輸梗』,直接叫他不要開。」經營玩具店20年,黃文彪用「後悔」二字作總結,但覺得創業並非錯事,「有師傅曾告訴我,你決定了的東西一定是對的。若你沒決定去做,錯與對只是由別人告訴你,但你認為必定是對的,你才會去做。」就算創業過程辛酸使黃文彪現在感後悔,他始終慶幸曾嘗試,否則連後悔也沒機會,「起碼享受過這個地方,玩具地帶最初只有70呎,現在有一萬呎。雖然算不上街知巷聞,但有老客戶由康怡店光顧到現在,這些(回憶)是開心的。」
以一間玩具店而言,佔地過萬呎的玩具地帶仿佛已達至輝煌的境界。但對黃文彪來說,玩具地帶是收藏夢想的王國,亦是半生心血的結晶,「既然走到這一步,我沒有理由走回頭路,所以才繼續越做越大。」時代一直變,唯獨玩具不變,黃文彪所收藏的寶物,必能為他帶來更意料不到的難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