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辭辯理 赤舌導人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聖經記載,語言統一後人們聚集於巴別高塔,挑戰上帝權威。上帝怒而將語言再次分化,讓塔中人流放各地,無法再團結起來發起挑戰。數千年後,出現了名為「無神論者的巴別塔」的臉書專頁,以挑戰泛民主派聞名。泛民派非上帝,寫專頁的人亦不期望聚集人心,只想構建一個平台讓大家發聲,「我想透過專頁突顯人們永遠無法達到絕對的妥協,永遠都要爭鬥。」
記者:梁穎心 麥子晴 陳羨翹
編輯:簡樂笙 陳詠姿 王惠欣
版面編輯:尹鳳生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創立人(下稱塔主)本來拒絕以任何方式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因恐怕公開身份會影響私人生活及工作,「為你們帶來這麼多麻煩不好意思,但請體諒我的難處,謝謝。」於是本報決定為他保密身分,以維護他的私隱及利益。
專頁言辭鋒利,常以刁鑽角度評論時政,吸引不少同仁聚集討論。若花上一個下午細閱專頁內容,會發現塔主的評論角度有特定傾向:時政、港府施政與泛民主派。塔主以匿名身分發表貼文,避免現實生活受影響,「我又不是想寂寂無名,我都想人們欣賞我,才會公開(分享)我的事。但我亦明白香港這個社會,成名到某一個地步,就會招來很多問題。」
言論出位 匿名並非逃避
當初塔主建立專頁,只想建構一個平台讓大家發聲,「世間上有很多語言上的紛爭。很多事根本不能透過溝通解決,只能一直爭執下去。我想透過專頁突顯人們永遠無法達到絕對的妥協,永遠都要爭鬥。」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與聖經中的大相逕庭,塔主從不打算在專頁內統一看法及觀點,亦不想用貼文來說服任何人,只想保留專頁作為自己的分享平台,「因為我在網絡已經打滾很長時間,發覺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去說服他人,有些意見亦不是越辯越明。」
塔主在網絡分享貼文已有數年,起初他以網誌形式分享觀點,並將網頁置於中文大學伺服器上。後來因貼文而被香港某報章,中大亦收到律師信,他這時才深感言論自由的無力,「我還沒說話,網站的經營者已經幫我刪除了。問題是我們沒有金錢跟別人打官司,所以當有人這樣攻擊你,你也要屈服。」中大亦向塔主明言,若他不刪除文章,他便不能繼續管理網站。此事令他深有感悟,在臉書功能逐漸成熟後,隨即以匿名身分轉於臉書繼續經營平台。他向記者表明,若網上言論影響他的現實生活,便不會繼續經營專頁。
起初塔主認為臉書有局限,網誌則容許他發表較完整的文章,但其後他又想到可在臉書上談及較不成熟的觀點,兩至三句加張照片便可,吸引他建立專頁。「無神論者的巴別塔」與一般專頁有異,刪除網友貼文並非罕見,因塔主視專頁為個人分享平台,不求讓人明理,只求令自己開心,「(我)支持言論自由,並不代表自己的平台是要有言論自由。我的平台只有我的發聲。當然我會把一些我不高興的,我不喜歡的東西剷除,或是禁言,或是封鎖。」
彷似矛盾的是,雖然專頁中佈滿對泛民主派的指控,塔主卻明言支持民主,相信民主背後的權威,「有些人就會說你肯定是反民主,但如果我不是真心相信民主,我就不會挑戰這些。」他補充道,「我挑戰權威,但其實我順服權威,這個矛盾就如巴別塔的概念。」
唇槍舌劍 未必處之泰然
目前「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並非由塔主一人管理,背後仍有多人撰寫文章,但他不願透露團隊成員身分,就如塔主不願公開姓名,「大家都是處於一個匿名的狀態會比較合適,尤其在這個政治低氣壓的環境下。」
塔主努力保護自己和其他團隊成員的現實生活。雖然網上言論尖銳似鋒,但會盡量避免影響現實生活,「你到了某個階層會發現,有些人讓你不敢再發聲。令你不敢再發聲的未必是建制,或其他邪惡的東西,純粹是你在這個階層這個年齡不適合再做這種事。」家庭、資產、事業都令塔主在言論自由上有所保留,他覺得是窒礙人變得大膽的因素,「即使有人會批評匿名就能胡言亂語,某程度上對的,匿名就能不限發言內容,而這種事不是你表露身分後能做的事。」
在政治話題上意見多多的他, 現實生活卻閉嘴不談,「我當然會與家人和朋友有政治上的分歧, 但很少會在現實世界與他們討論相關話題,在網上討論是因為避免現實忍不著要跟別人討論。況且我在網上討論更能證實我無法改變別人的政見,我又何苦在現實為政見和別人爭執?」
由始至終,塔主只是當臉書專頁為一個分享平台,非為盈利,亦不為改變他人。塔主曾希望利用自身觀點說服他人,但後來他發現根本無法改變現實,只好當專頁為樹洞,「衍生出來的其他影響、作用,全部都是我意料之外。所以,將來有什麼發展?沒有發展。」
堅持自主 拒絕跟隨主流
很多臉書專頁都為商業發展,特意迎合大眾口味,但「無神論者的巴別塔」卻對主流意見不加理會。「你覺得沈教授那個是學術(專頁)嗎?」塔主評論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的臉書專頁,平台上不少文章都連繫到商業運作,「例如他(沈旭暉)會突然責罵國泰航空,但同時推出一個香港航空的廣告,我估計他們的收入每月都以十萬元來計算,這些不是我想做的事。」
臉書專頁為滿足本港市場而轉型,但在塔主眼中,港人一成不變。他評論港人時,語氣頗為強硬,「由始至終香港人只願接納自己相信的意見,無論那意見多荒謬,多不合理。」他覺得唯一分別在於,中年人更相信發表意見能改變社會,而年輕人則選擇投身政治。塔主認為現時的年輕人躁動,但他同時覺得年輕人應該要躁動,甚至要比現時更躁動,「面對一個如此不公平的社會,仍默默去承擔,這一件事是不正確的。」
自稱「夾心階層」的塔主,明白上一代人的批評,亦了解下一代的躁動。他以「趕尾班車」來形容世代交替,「對你們(年輕人)而言,對上一個成功的例子已十分遙遠,根本無法將它與自身連繫。」塔主直言亦算成功了一半,卻不敢向年輕人訴說成功方法,只因他自問沒有資格說教。
不論是政治議題還是年輕人問題,塔主有著強烈的自主欲望。說到最後,他仍堅持:「你無法畫一條界幫助年輕人解決一件事。」如同「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一切貼文都不為影響世界,亦不期望挑戰甚麼,當中沒有上帝,亦不求共識,只有塔主與他的團隊在香港政壇中的隱蔽聲音,得以聚集同仁論政。
後記
第一次看到「無神論者巴別塔」這八字,心裏浮現了一些有關神明宗教的印象,覺得很特別。在訪問前看過不少這個專頁的帖子,談及的內容環繞政治為主,評論的內容亦較激進,難免會令人對撰文者有負面感受。但訪問完結後,他沒有匆匆收拾離開,而是停下手上正要回覆的短訊,主動問記者對社會事件的看法,與網上盛氣凌人的形象截然不同,不禁對他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