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無國界 奉獻愛很大
記者走進西營盤一棟商業中心,抵達單位後戰戰兢兢伸手敲門,門後隨即傳來急速腳步聲。黃Sir開門後,和顏悅色地向記者點頭問好,帶他們遠離冷冰冰的商廈走廊,進入溫暖的義工機構中心。
記者:譚淑琪 陳朗善
攝影:江珮麒 鍾卓燃
編輯:曾慧欣 石衍彤
版面編輯:黃翠嘉
記者甫步入中心,眼前均是義工活動所需物資,全都已經分門別類。箱子上寫好裏面內容,方便下次準備活動。此時,黃 Sir 已騰空位置給記者坐下及放置個人物品,還笑著說:「隨便坐吧,地方淺窄,不要介意。」
「無國界義工」(簡稱無記)創辦人之一的黃進光(黃 Sir),義工服務不只是興趣,更是每天生活,「有時候回到家也會做無記事務,如設計及籌備工作,我想這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自小已會在課餘時間到兒童中心幫忙的黃 sir,長大後在一間福利機構工作,其後重返校園獲得社工資格,並投身社工行業。社會福利署於1999 年重整社福機構的服務,大部分義工都未能順利接手工作而無事可做。他大感可惜,「但我們和很多義工已經建立了緊密關係,這樣不就浪費了一批人力?倒不如另外組織一個機構,運用原有的人力資源,延續我們的服務。」當初的決定,也延續了他們對義務工作的熱情。
新穎活動 溫暖情重
迄今已逾 18 年,黃 sir 一直堅持做義工,「我喜歡開拓和發掘東西,我經常在想怎樣能在有生之年幫到更多的人,至少我直至這刻也沒有放棄的念頭。」即使 2006 至 2009 年期間是機構全職義工,回想起那段沒有收入的日子,黃 Sir 不禁苦笑:「沒有辦法,生活只靠以前的積蓄,我很節儉,其實又不是過不了活。」他的艱苦卓絕換來錦繡成績,現時無記每年都舉辦過百個活動,當中以「長者婚禮」、「給聖誕老人的信」、暑期義工領袖訓練計劃及國內、海外服務團為重點活動。
「長者婚禮現在是無記的象徵,是其中一位創辦人做實習社工時的功課,她應該是全港第一人。那時她留意到很多公公婆婆以前結婚時也未曾穿過禮服和婚紗,由於她是一個很想做某件事就會堅持去做的人,於是她就四周找人贊助禮服,然後招募長者。那時是 2000 年,無記尚未成立。」黃 Sir 憶起與搭檔的往事,語速開始變得緩慢。
「在 2004 年成為慈善機構並獲得資助後,我們就正式開始第一屆的長者婚禮,有三十多對長者參與,場面都頗盛大。」每一屆的長者婚禮都好評如潮,場面感人至深,吸引傳媒採訪。此時喜形於色的黃 Sir忍不住透露,其實這位創辦人就是他的太太。
與身為社工的太太一起,總擦出有關義務工作的火花。自 2010 年無記開始舉辦「給聖誕老人的信」活動,「當時我與太太去北歐聖誕旅行,在聖誕老人村見到很多信,看到有一封由香港寄給芬蘭聖誕老人的中文信,但不知道聖誕老人會否回覆。當時我靈機一觸,覺得香港也可以舉辦類似的活動,於是給聖誕老人的信就此誕生並舉辦至今。」
每年公開徵收數千封來信,再招募並教導熱心的市民義工幫忙回信,期望帶給小朋友一個溫暖的聖誕節。活動看似簡單直接,但當中有些信件實在要小心處理,「那些信件多數關於自殺或家庭問題,甚至有性侵問題,我們需要多花時間回覆及處理這些信件。」
驚險旅程 堅決不停
最令黃 Sir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十年前的雲南山區服務,他眼見當地居民生活艱苦,毅然決定帶隊到當地解決他們的生活需要,但過程一波三折,「那些地方都是山區,上山再下山,從早上七時走至凌晨三時,覺得腳都要斷。到處都是懸崖峭壁,每走一步都會有碎石掉下,入黑後更看不到任何環境,要靠人扶住。每個人都好害怕,怕自己會掉下去。現在想起我仍然覺得很驚險,正因如此,我們會覺得這一群人(當地居民)很值得我們幫助。」
黃 Sir 當然也會擔心自身安全,「擔心是在所難免,就算是爬過去,也是我自己先爬,我是『行先死先』的人。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如果)死了大家就別過。當你每走一步,沙石就掉落,會擔心但不代表後悔。當你選擇了這條路,要帶領一群人走,當你也不做,後面的人如何跟著做?我要告訴大家,我能走下去,所以你也可以。」
他明白一團十多人有不同需求,所以大家都會互相安撫、鞭策及鼓勵。雖然也有義工會埋怨,但黃 Sir明白埋怨歸埋怨,始終不能不走下去,與其中途放棄,不如努力堅持。黃 Sir 更說當義工到達並受到當地居民熱烈的歡迎時,大家都馬上恢復活力,覺得一切都值得。
義無反顧 盡力守護
黃 sir 搖搖頭說:「雖然十多年來透過投資、儲蓄以及暑期活動獲得少量收入,但全數需用作支付辦公室的開支及同事的薪金。即使是活動的收入,也僅夠補貼另一個活動的支出。加上市民捐款存有限制,所以只有靠基金投資及暑期活動的盈收,而其他活動都是虧損的狀態。
說到虧損,黃 sir 就愁容滿面,「我收到的錢都會全數轉交給孩子,所以非洲(助養兒望)那部分,直至現在也是虧蝕的狀態,因為助養者少,而需要被助養的小朋友多,所以要利用其他活動籌集的款項來填補這個缺口,特別是街頭籌款。」
目前無記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宣傳,大眾認識他們的渠道變得更少,此時黃 sir 的眉頭更是深鎖,「我昨日收到消息,指關鍵字在三、四月開始全部受到限制,結果只有輸入『義工』才可找到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也頭痛當中。」
黃 sir 嘴邊經常掛著「食得鹹魚抵得渴」的口頭禪,他透露無記成立十年間的虧蝕全都要自己承擔,但他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不收薪金,但仍要交租,但沒有辦法,是預料之內,你選擇走這條路就要承擔風險。都是那一句,要停很容易,憑個人能力,我也能找到工作,但會覺得很可惜。為什麼開始了卻要停下?這心結會永遠都解不開,所以這幾年的堅持最終也帶來好運。」
黃 Sir 一直教導機構義工「經歷了就不後悔,後悔的是錯過了」,要活在當下,決定了就勇往直前,不要讓半途而廢成為自己的心結,希望大家都能像無記的兩首「主題曲」:樂意《奉獻》,因為《愛很大》。
後記
訪問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黃 Sir 對義工服務的熱誠。雖然做義工沒有收入,工作又繁多,但他屢次提及『食得鹹魚抵得渴,當你選擇了走這條路,就要繼續走下去。』聊起該次深夜走山路的經歷,從他比劃的手勢和神情,我們可知當時的辛酸。從他堅定的眼神中,我們可感受到他對擔任義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