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地貧乏 植根都市 港有機耕種落後星台
香港因可以平價進口大量蔬菜,不重視本地農業發展。林鄭上台後推行「新農業政策」,卻因土地供應有限未能解決農業困境。亞洲其他地區積極發展科技有機耕種,成果遠超本港。近年有不少農戶淘汰傳統耕種,以新模式種植有機蔬菜,但資金限制,難以大量生產,農戶期望得到政府支援,提升本地有機蔬菜自給率。
記者:楊詠棋 梁汧彤
攝影:李詩慧 楊詠棋 梁汧彤
編輯:馬翠怡
版面編輯:崔嘉兒 尹鳳生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數據顯示,香港的常耕農地面積由1997年的1,790公頃下降至2013年的729公頃,共下跌63%,經蔬菜統營處銷售的本地蔬菜重量亦由24,421噸跌至1,703噸,佔總銷售重量百分比由10.3%下降至1.5%。本港蔬菜產量未能滿足港人需求,2016年本港農作物總值3.31億元,蔬菜自給率僅約2%。然而港府以「補充不足」作爲農業主要目標,未有著力發展。
港府於2016年公佈新農業政策,計劃包括2019年於古洞南設立面積達80公頃的「農業園」、探討農業優先區可行性、加强農業支援與促進水耕種植等政策,又於年底成立5億元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以推動本地農業現代化,提升業界競爭力。然而社會對此反應不一,長春社、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及綠色和平等均曾發表報告批評政策,指「農業園」面積只佔整體農地面積不足2%,幫助有限。報告同時建議港府先解決全港達3,794公頃的荒置農地困局,佔整體農地面積近八成四。
香港農業佔本地生產總量(GDP)不足0.1%,遠遠未得港人重視。不過宏瀚國際(香港)公司仍在2013年投資工廠,種植有機蘑菇,由種植、包裝至批發均由工廠職員一手負責。公司董事長段楊認為「一條龍」工廠生產模式比起傳統土耕種植更容易控制農作物數量,質量也有更佳保證。
本地進貨 健康保證
宏瀚的成立資金約為3,000萬港元,當中花費近1,500至2,000萬港元購入外國生產設備。公司成立初期行政管理遇上不少困難,加上租金及原材料的市場價格浮動,因此公司須用近半年時間預算資金,才推出有機蘑菇。
不過段楊覺得有機蘑菇對港人吸引程度仍未如理想,「香港市場過小,經濟也不景氣,這幾年中下階層的消費能力下降不少,所以我們的有機蘑菇難以出售。」雖然只賺得數個百分比的利潤,段楊仍覺香港有機農業有發展空間。他發現大部分港人重視健康,對食品安全有較高要求,所以他相信未來有機產品會更受港人歡迎,本地有機蔬菜的市占率亦會增加。

有機蘑菇
港人注重健康已成趨勢,「阿桃靚菜」接班人陳偉光從中發現商機,所以他瞄準有機產業,與有機農場合作。2013年,陳偉光毅然辭去銀行職位,在母親經營的菜檔旁增設有機蔬菜檔位,因他自小與母親一起賣菜,早已了解蔬菜買賣,「只開設一檔不足以稱為商機,要有一個運營網絡才能夠稱作商機。」陳偉光創業目標清晰,促成菜檔與本地大型農場「新生園」合作。菜檔從本地農場進貨的成本遠低於進口有機蔬菜,即使基層市民也能負擔本地有機蔬菜的價錢。
儘管從本地農場進貨,有機蔬菜的價格仍較普通蔬菜高,陳偉光估計只有約一成港人願意購買有機蔬菜,因此他目前只在九龍城、香港仔及西營盤開設三個銷售點,務求即日賣出所有存貨。「阿桃靚菜」現時本地有機蔬菜銷售量只佔總量三至四成,主要客戶是港島區市民以及餐廳,「以前餐廳普遍不選購成本高的有機菜,最近有所變化,多了廚師、餐飲業經營者選購一些罕見、高級的食材。」但陳偉光認爲,有機飲食文化在港未成氣候,選購有機蔬菜的餐廳客戶仍不算多。
公司每日入貨量不定,取決於合作農場提供的蔬菜貨量。陳偉光亦會視乎市場需求,購入外國的有機蔬菜。他解釋由於香港種植的有機蔬菜的季節限制大,例如番茄只可在冬天種植,夏季須依賴進口貨源以滿足市場需求。

細小的有機菜檔,商品種類繁多。(圖中為陳偉光)
耕法多元 因地制宜
港臺與新加坡同為「亞洲四小龍」,但兩地農業發展卻逐漸超越香港。2004年始,臺灣通過人造衛星取得島上陸地影像,從而準確瞭解農地特性,協助政府規劃土地,發展農業。其後,臺灣政府在屏東、花蓮、南投等地設立農業園,當中2013年落成的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佔地233公頃,未來計劃擴展至333公頃。目前有78間企業進駐,組成六大農業。港府亦曾參考臺灣做法,期望能以農業園起步,逐步提升自給率,但不論農業園面積或投資額仍不足夠。
亞洲區内不止臺灣積極發展農業,新加坡亦不遑多讓。新加坡同樣缺乏土地,在農業政策上卻比港府更積極。截至2014年,新加坡擁有764.6公頃農地,僅比本港多15.6公頃,但農業自給率達4%。2016年新加坡農作物產量達到22,458噸,比本港多近二萬噸,蔬菜自給率亦達10%,遠超本港自給情況。
至今新加坡共設六個農業科技園,總面積達1,465公頃,内設近二百個農場,成效遠較本港優勝。據新加坡農糧獸醫局數據,新加坡農業用地面積10年內減少達16%,但農作物產量卻增近27%。新加坡為推動農業發展,於2009年成立糧食基金,協助研發農耕技術。政府又於2014年設立總值約3億6,800萬港元的農業生產力基金,以鼓勵生產。
除傳統耕種外,新加坡亦著力投放資源發展垂直水耕。2014年落成的Sky Greens Farms采用垂直水耕耕種,内設120座「蔬菜塔」,每座塔有22至26個生產槽,平均每日可生產一公噸蔬菜。本港土地面積與新加坡相若,同樣面對地少人多困境,但目前只有少數企業願意在港發展垂直水耕農場,多沿用傳統農耕或水耕種植。
水耕發展 成本偏高
雖然本港農業發展較緩慢,但香港也有公司對農業前景持樂觀態度,考慮以水耕走出新路。室內水耕種植場「動點菜園」創辦人蘇泯聰認為水耕種植沒有蟲害、能縮短蔬菜生長週期、更可節省用水,因此他相信水耕種植會成香港農業發展趨勢,決意創立公司發展商機。
水耕種植又稱養液栽培,無需大量農地亦可種植有機蔬菜,突破土地與季節限制,讓本港農戶得以在工廠内大量種植蔬菜,與傳統種植與土地的農業相比,更能減少70%的灌溉用水量。2016年本港推行的新農業政策中,港府亦有著力促進水耕種植及相關農業科技發展。
「動點菜園」成立時間不足一年,當時蘇泯聰共花費30至40萬港元設立公司,分別用作進貨、租金及支付薪金。由於員工薪金佔日常營運支出最多,近支出的四分之一,人手及資金成擴展業務的限制,現時甚至要一人多職, 因此蘇泯聰預計最少兩年才可「回本」。

室內水耕種植場可突破土地限制。(圖中為蘇泯聰)
他自覺普遍港人對水耕種植了解不足,但蘇泯聰認為可透過教育和宣傳改變港人觀念。未來他視中小學為主要目標客群,向學校介紹水耕種植機,讓學生在校也可體驗水耕種植,讓他們更了解水耕種菜原理,「相比我們推銷,家長更易接受學生所說。」
現時蔬菜統營處提供總額一億元的農業發展基金,亦於2017年撥出近3,700萬港元支援農業項目發展,用以推廣有機耕種、舉辦推廣活動、引進環控水耕生產技術等。蘇泯聰認同由港府推出的「農業發展基金」可行,但必須加強推廣力度,否則對香港農業發展沒太大幫助。
天台耕種 支援農友
本地農業發展至今,已不再局限於傳統耕種,以休閑農業為副業的經營模式變得熱門。由林日昌創立的「都市農莊」主要開辦農業種植課程和出租田地,成港人務農新選擇。八年前他在辦公室遷至天台後,發現天台有不少閒置空間,他由此認定天台耕種的潛力,並創立公司。現時「都市農莊」共有荃灣、柴灣和觀塘三個分點,主要開辦有機種植課程,並出租「格仔田」讓客人體驗務農樂。每個分點大約有兩至三成的「自耕田」,用作種植課程及工作坊需要的有機農作物。
由於「都市農莊」未能得到港府資助,公司成立初期也花費了接近50至60萬港元,林日昌其後用三年時間才能平衡收支。現時農莊七成收入來自分租田地,其餘收入則是從耕種課程、工作坊所得。雖然公司賺得利潤,但他卻把收入用作研發不同產品,例如是自家生產的「家事皂」。他希望公司可以做到「一條龍」服務,包辦種植原材料到製成產品的過程。
林日昌接觸耕種接近十年,覺得香港的城市種植仍有不少發展空間,港府可以善用閒置天台發展農耕。現時港府仍未有協助城市種植發展的政策,施政理念仍以發展大面積農耕為主。林日昌建議政府先降低農業發展的門檻,協助更多人以較低成本投身農業,促進本港農業經濟發展。
尚缺資源 政策輔助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指出,政府有責任推廣本地有機農業,投放更多資源協助農業發展。 他認為可以先讓市民了解農業的現況,再讓他們知道未來本港農業發展方向,這樣才能有效向港人推廣農業。他認為港府可參考日本政府,設立專為農產品定價的部門或組織,如「定價司」,根據農民當日供應的農產品質量為蔬果定價,何俊賢相信部門可使農民生產質量較佳的產品。
林鄭月娥上台後,港府著力發展本地農業,新農業政策踏出第一步之際,社會不同組織亦期望港府能針對農業困境發展都市農耕。何俊賢建議政府可先提升農民的生活質素,提供支援政策,逐步提升食物安全標準及加強質量控制。但他同時認爲,港府積極推行農業政策時亦要考慮市場實際情況,「應該避免過分追求自給自足的生產率。」他擔心港府做法或會導致農產品供應過剩,並損害農民利益,反而有損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