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酮治療為本港禁毒政策中重要一環,政策推行四十餘年,近年有人質疑其禁毒成效不高。診所不斷提供美沙酮予病人,卻未有推動病人戒毒,數據亦顯示成功戒毒者極少,更有人要求實行強制戒毒。記者尋訪志願組織與病人,嘗試釋除誤解。

 

記者、攝影:莫稼浩 王琢越 鍾翠珊 李翌成 鄭雲風

編輯:李靜儀 曾蔚婷

版面編輯:李卓謙

 

美沙酮診所分佈於港九各區。

 

 

根據資料,美沙酮計劃由1976年開始,由衛生署提供服務。現時全港共有19間美沙酮診所,已登記參與治療計劃的人數約為6200人。計劃提供一種容易得到、合法、醫療上安全且有效的藥物,取代服用違禁藥物,並減少使用針筒,以預防愛滋病等血液傳染病。計劃亦配合社工輔導,協助病人自行戒毒,從而減少各種犯罪行為。診所現有兩項治療計劃,分別為代用治療及戒毒計劃。參與代用治療的病人可每日到診所服用適當劑量的美沙酮,療程並無時間限制。至於戒毒治療,則讓有決心的病人逐漸減少用量,直至完全戒除毒癮為止。醫生或社工會按照病人情況制訂治療方法,幫助代用治療病人轉入戒毒計劃。

 

別人關懷助病人堅持

阿賢決心戒毒至今已有十多年。接受代用治療和社工輔導之餘,亦有參與香港戒毒會屬下的戒毒小組,與其他同路人一同走過戒毒路。驀然回首,他表示:「已經賺到這十年。」

社工的關懷令阿賢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決定不能「衰畀佢睇」。 他說:「社工第一次輔導後就開始留意我,甚麼時候服用美沙酮,甚麼時候「掟杯」(不再需要服用美沙酮),社工都知道。」戒毒路雖長,阿賢卻無想過放棄,笑說:「吸收正能量的事,你不做嗎?」阿賢邀請記者一同參與小組舉辦的活動,又笑言要請記者飲茶,絲毫不似曾染惡習。

阿賢(左)向記者講述戒毒經過,身邊為李景輝。

過來人感悟社工難處

另一位參加者司徒則已成為輔導組員的前輩。他曾從事毒品買賣,表示當年從來無想過戒毒,「當時從不擔心無錢,只擔心無地方打(沒有肌肉注射毒品)」。他後來被捕入獄,出獄後無力負擔毒品開支,於是到戒毒會求助。

司徒現時主要協助輔導代用小組的同路人。他覺得社工人手短缺,「足足有幾千個病人,社工又不是聽病人說兩句便了解他們,要經過長期接觸才可了解個性,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

 

長期輔導予戒毒機遇

目前有2%參與者採用戒毒治療,有人批評社工未有盡力宣傳戒毒治療,令病人只選擇代用治療,沒有動力戒毒。戒毒會回應指出,美沙酮計劃本身以代用治療為主,成效不應以成功戒毒人數來評估。資深社工、戒毒會美沙酮輔導服務總監李景輝表示:「人與人需要長時間接觸,做了朋友,才能幫到人。」李景輝指出,社工每次輔導需要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如果病人同時有精神問題、懷孕等情況,就要更長時間。他補充:「我們(戒毒會服務)一定要保持開放,讓人一上來就有社工接手處理。」

 

議員籲加強職業輔導

戒毒治療參加者少,社會開始出現要求強制戒毒呼聲,李景輝認為理念和執行上均不可行,強制病人服用一種藥物,更有可能違反醫療道德。他強調計劃目的,是讓病人於戒毒時能過正常生活,生活上可自食其力。立法會議員容海恩亦認為不必實行強制戒毒。她表示部份吸毒人士現時已透過其他計劃接受強制輔導及戒毒治療,而美沙酮計劃應鼓勵吸毒者主動求助。

容海恩補充,政府應加強職業輔導,協助康復者重投社會。她認為全面戒毒治療配套相當重要,建議政府加強公眾教育,使社會人士認同計劃,當局亦應加強輔導和轉介服務、資助興建更多戒毒輔導服務中心,以提供個人和小組輔導服務、小組活動等。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