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非一臉精神打開玻璃門走進來,平頭黑髮中摻雜著許多白髮。早兩天,他仍身在南韓,替《紐約時報》拍攝南北韓邊界。「我們到南韓邊境一條小村落,還去了一些地方,北韓每天十多個小時都播歌洗腦,很擾人,哈哈。」他輕聲抱怨,神色卻從容自若。

四月尾林亦非到南北韓邊界拍攝。

記者:陳采兒 彭珮堯 
編輯:陳曉樂  
攝影:劉俊霆 版面編輯:曾怡 

坐在動漫基地四樓的展覽廳,對著大片透明玻璃窗,窗外毛毛雨落在旁邊的瓦片屋頂,雨水沿縫隙緩緩流到屋簷邊際。牆邊的電視放映著一張張河道旁人們的生活照,是他入圍今屆WMA大師攝影賽的作品。他沿著中港邊界,從屯門白泥走至羅湖,拍攝跨越中港兩岸人的生命流動。

照片為林亦非今屆WMA攝影大賽的入圍作品。

2012年,香港回歸15年,他拍下一輯照片。密密麻麻的高天大廈、擠滿自由行的名店金行、產房外走廊來去匆匆的嬰兒車,他在照片下寫:「權力中心由中環移向西環。有說回歸大業快要修成正果,香港將成共和國的一個小縣市,但豺狼獠牙下,還有人寄望以一點燭光照亮中華大地。」原來兩輯相片有直接聯繫。

「我一直紀錄香港和大陸的關係,回歸15年時,我拍攝雙非及土地問題,它們是一條無形的中港邊界。今年拍的是一條很具體的邊界線,反映大家對中港的印象落差,之前別人會覺得香港很富裕、高廈林立,於是自由行、雙非南下搶福利。」他參賽作品中其中一幀,衣著光鮮的中國貴婦在窗邊享用英式下午茶,窗外能眺望中港邊界的深圳河,河岸滿是燈火通明的商廈,內地人生活不再窮苦。他會拍到回歸五十年,觀看一路兩地的關係演變。

林亦非2012年以回歸15週年為題的作品。

立定志向 非攝不可 

林亦非小時並非讀書材料,問及他有何喜好,他打趣道:「我的喜好就是不喜歡讀書。」父母不多管束,中學會考前已知自己無心向學,把心一橫到專門出產新聞攝影師的觀塘職業訓練學校,報讀攝影課程。雖熱愛攝影,最後卻沒有畢業。「我出席率不足,學校連證書也沒頒發給我,可能是我不喜歡『坐定定』,呵呵。」

這決定並不草率,早在中四、五他已有明確方向。「那時在網上結識了很多攝影記者,了解過行業發展,很清楚畢業後的出路,於是未考會考就報名了」。學校有教藝術和廣告攝影,但始終鍾情紀實新聞。他小時候沒甚麼娛樂,最喜歡是看電視新聞。2001年9月11日,美國世貿雙子塔遭恐怖襲擊,初中的他看直播至凌晨才睡,隔天早上又繼續看新聞,連學也沒去上。

讀完攝影,他順理成章進報社工作,第一份工作在《星島日報》擔任攝影記者,但工作流水作業,每天只是不斷跑新聞,兩年後他便反思,文字和攝影記者是否如此機械。機緣巧合,他加入《壹週刊》新聞組。「當時其實沒麼工作,人手都很鬆動,老闆很鼓勵我們自己發掘故事。我找到很多故事:洪水橋、香港牧羊人、24小時動物診所,我們真的通宵去看,看晚上有沒有人抱寵物來看症,這都令我們很高興。」他眼神中閃現當年的熱情。

一次難得機會,他們去緬甸採訪剛被釋放的昂山素姬,報道更取得人權新聞獎的雜誌大獎。「當時完成昂山素姬的訪問後,大家以為機會難得,應該能登上封面吧,結果訪問在封面只佔一個角落,而封面是黑社會頭目,管理層一定用商業價值去衡量新聞的重要性。」《壹週刊》的腥羶色查弊揭惡,為公司賺個盤滿缽滿,試過包來回頭等機票、豪華轎車接送,讓六個記者貼身追訪李嘉誠和他的女伴,花20萬做一個故事不為過。

幾經歷練,他羽翼漸豐,想要更大空間;想看更多事情,於是跳上自製的小木筏,撐往他方。他邊說邊轉動左手中指上的婚戒:「我是心急、焦慮的人,有些人較隨遇而安,只求兩餐溫飽,他們較適合當自由攝影師。」他和太太於《星島日報》相識,太太當時是實習記者,做過新聞較體諒他,知道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也沒給他壓力,拍拖五、六年後結婚。他至今仍是自由身,善用本地人優勢,主力紀錄中港兩地新聞,四處奔波,為各通訊社和外國新聞機構供相。

他憶起台灣太陽花學運,當時學生衝進行政院,警察卻沒來,於是他拍下學生發呆、玩手機徬徨無助的時刻。他拍的不是相中人,而是主角象徵的群體。他心目中的好相片似有還無,「無論拍攝的是激烈衝突還是貌似平凡的生活照,你可以在相中看到更深的層次,該意象令照片不再局限於影像中的人物,可以將事情放大去看整個環境」。

太陽花學運期間,學生衝進行政院後,林亦非捕捉到學生迷惘的神情。

積累經驗 自立門戶 

林亦非和七位攝影師朋友,在2015年創辦ATUM Images。今年初公司獲邀為曾俊華拍攝特首選舉的宣傳照。市民反應比預期理想,某些特別場合,如選舉前夕曾俊華被百人簇擁,和獅子山下與街坊閒談的照片,逾萬人讚好,比其他兩名候選人多幾倍。競選期間不少人盛讚他們的照片,團隊因而聲名大噪,被譽「神級攝影師」。仔細端詳每張他們為曾俊華拍下的照片,發現都抓住最有感覺的時刻,善用環境表現曾俊華的和善「貼地」,圖片感覺與他們日常拍攝的新聞照片有種說不出的熟悉。

ATUM Images為曾俊華拍下不少動人 時刻。

最終,「薯片叔叔」仍敗給「最幸運的數字」。若曾俊華當選,會否覺得自己幫助一位建制派上位?話音未落,他卻反問該如何定位曾俊華。記者一時間未能組織,只簡短回應:「他是建制派卻未必能保障中央既定利益的人。」他微笑說道:「民主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很單純,堅持的高叫口號,一步不讓,這樣是否真能取得最好的民主?我有保留。但我肯定自己是希望得到民主,只是大家選擇的路線不同。突然而來的民主香港未必能應付,曾俊華是我心目中能使民主走前一步的人。」他知道別人或嘲諷他的想法「真心膠」,也未必能說服年輕人,但他始終相信自己在做對香港好的事。

2016年10月游蕙禎接受紐約時報訪問,照片同樣出自林亦非之手。

訪問結束後他向記者說,平時出外採訪都是穿素色便服,黑白色居多,不用穿當地服飾也能融入人群。他輕掃頭上黑白摻雜的平頭短髮:「都還未有時間修剪,這髮型方便工作啊。」拍攝完,他從牆角拿起一份4月25日的《紐約時報》,跟我們道別,往下一個地方去。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