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口毋須申報 中毒成因未明 食小龍蝦搵命搏
內地掀起一股食小龍蝦熱潮,不過有市民進食小龍蝦後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引起關注。有海鮮業界代表認為,食客中毒原因,或與洗龍蝦時用的清潔劑有關,促請政府需仔細調查小龍蝦是否引致中毒的主因,惟現時香港進口海產時毋須事先申報。
記者、攝影:李耀榮 簡樂笙 李栩翹 余穎恒
編輯:林浩賢 鄧清青 黃芷蔚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於9月收到兩宗因進食小龍蝦後中毒個案。患者均在深圳進食已煮熟的小龍蝦後感到不適,臨床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當時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解釋,患者可能進食有關食物後,因積累在有關動物體內未知的耐熱毒素引致此症。
與此同時,有傳媒報道一批產自江蘇省的200公斤鮮活小龍蝦,供應給香港龍蝦專營店,是內地首次空運鮮活小龍蝦至香港。雖然該供應商已獲得出口香港活動物養殖場資質,但已引起部分市民擔憂。
清潔劑或致中毒
對於小龍蝦會否引起橫紋肌溶解症,不少人都有疑慮。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李彩華認為,中毒事件未必與小龍蝦有關,反而有機會是國內處理小龍蝦的手法有問題。他表示,由於小龍蝦在河流泥濘中生長,數量多且極度骯髒,必須清洗乾淨才可進食,但國內一些無良商販清潔龍蝦時,所用的清潔劑可能致癌或對人體有害,假若沒有清理妥當,這些毒素會累積在小龍蝦體內。他指出四川人們非常愛吃小龍蝦,甚至連同蝦殼品嚐,間接將毒素吸入體內,導致接二連三食物中毒事件,在天津更有人因而死亡。

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
雖然小龍蝦可能潛在危險,但李彩華認為,衛生署、醫管局等部門對進口小龍蝦的情況都是一知半解。他表示,香港以往曾經進口小龍蝦,但由於味道較淡,而且淨灼、清蒸更會發出臭味,難令市民接受;再者,香港食品選擇五花八門,市民選擇其他美食,都不選小龍蝦。他表示,雖然有酒樓用國內運來的急凍小龍蝦肉,用作炒蝦球等菜餚,但普遍街市、酒店、超市都因銷量欠佳,而不再發售,相信不會大規模流出市面。
記者嘗試聯絡有售賣小龍蝦的商戶,但對方回應指小龍蝦於夏季盛產,秋冬季節並沒有再售賣,不接受訪問。另有商戶負責人本來願意接受查詢,但得知是採訪後,就表示不再售賣小龍蝦,拒絕採訪。
引致急性腎衰竭
對於中毒的成因,聯合醫院臨床毒理部副顧問醫生伍時康表示,醫學界仍未理解進食小龍蝦引致橫紋肌溶解症之原因,過往研究亦未找到有機會引致發病之毒素,但一般相信,小龍蝦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是哈夫病(Haffdisease)一種,由小龍蝦一類水產中的耐熱性生物毒素引起。
在徵狀方面,他表示患者於進食後一天內出現肌肉疼痛,腸胃不適等症狀;嚴重的可能會有深褐色小便或急性腎衰竭,大部分病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可在幾天至一星期内康復。
另外,他指出內地研究發現,一般病患者都是進食了比較多份量的小龍蝦,如10隻以上,因此市民不應過量進食,亦應光顧信譽良好和可靠商鋪,並建議進食後,如感到全身或局部肌肉疼痛,應立即求醫,並主動告訴醫生曾進食的食物。
自己用毋須申報
海關指旅客攜小龍蝦入境自用,一般無須申報。食環署發言人表示,進口香港的海產毋須申請准許或牌照,但會按《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在港出售不適宜供人食用的食物,定罪最高可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食物安全中心去年亦抽取三個樣本檢測,結果全部及格,未來會與內地當局派員巡查,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