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用剩的茶渣、藥渣和爛生果,除了被人運到堆填區外,現在有了第二條「生路」。兩位年輕設計師楊詩雅(Car)及王玉玲(Jade),利用一年時間,運用不同廚餘,研發出一片片「香港紙」,為環保出一分力之餘,亦圓了一個昔日的問號。

記者/編輯:蘇永勤 湯鈺賢

楊詩雅及王玉玲二人均於理工大學主修產品設計,在修讀社會文化科時曾走訪油麻地果欄,「廚餘再生」的念頭亦在那時萌生:「那裡是富香港特色又傳統的水果批發市場。」但在果欄內遊走了一會兒後,她們留意到有大量生果賣剩或在運輸時損毀,故構思「廚餘再生」產品,希望回饋社區。然而時光荏苒,正苦思如何重用時,兩人便已戴上四方帽轉戰職場,果欄的景像成為她們未完成的習作。

香港材料本土製造

畢業後兩人從事工業產品設計,對這道「未完成的題目」意猶未盡,於是重新研究廚餘再生。自古成功在嘗試,她們起初只在家中,或朋友工作室的天台等狹小的空間測試,「慢慢開始試到自己的配方(找到如何)由廚餘成為物料之後,就去申請不同比賽,並創立『Work,Sheet.』設計工作室。」

她們現在主要用四種物料製作,分別為茶樓、茶餐廳的茶渣,果欄的爛生果、中藥藥材鋪的藥渣及花墟的枯萎植物。基於文化背景考量下,採用來自果欄、茶樓及茶餐廳8等富有「香港味」的材料。另外生果、茶渣有豐富的纖維,較容易製成物料。她們盡量使用環保物料來脫糖、脫水,用可生物降解的萃取物增加黏性,對環境的傷害減至最低。

cube

爭取信任克服困難

人雖然已經長大,家課難度卻未有降低,Car和Jade一邊測試、一邊拆解重重困難。剛開始收集材料時,店東曾怕她們轉賣生果而沒信心。她們需要慢慢耐心地向攤販解釋,「我們接觸的果欄、茶餐廳都是老一輩(的人),可能你要去哄下他老人家,慢慢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努力過後,她們成功得到「信任」,甚至願意免費提供大量的生果給她們。她們指店東本身要處理這些廚餘,自己也需要人力和時間去處理。「我們會直接出車,加上提供人手到這些攤檔的門口收集,每日一車一車的收集,對於他們來說是更加方便的。」

材料到手,測試過程毫不容易,測試廚餘造紙的過程難免會很骯髒和有異味,她們指初期做法「山寨」,只是以家用攪拌機打碎食物纖維。而傳統造紙業不會用廚餘製紙,因此要找尋可造紙廚餘和環保造紙的方法之餘,又不能使用化工膠水。她們在全新的領域下不斷嘗試,有時甚至會出現「起泡」等奇怪的化學反應,仍不放棄。

期望未來產品入屋

成功用廚餘造紙後,Car和Jade發現做原材料如物料磚等的潛力比普通廚餘產品大,故轉戰售賣物料,「原材料的可能性是最大,因它能應用在不同的產品上,例如製作厚紙皮、3D模型、牆紙、花盆及磚等。」而她們亦會用再造物料為客戶設計產品,「例如曾有公司的周年活動,找我們以紙設計記念品作禮物,亦有客戶要求製作花盆等。」現時她們與聖雅各庇護工場合作,當出售一件產品後就會與工場的會員平分營利。

不過兩位小妮子並不打算到此止步,談到未來的發展,她們希望自己的產品「更入屋」,不止限於售賣原材料,最新的計劃是希望以這些物料製作傢俬。她們指傢俬是家具生活用品,而且給人感覺是大型產品,可以給大眾看到她們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能展示出廚餘足夠承載一個人的重量時,就能慢慢建立大眾的對我們產品的信心。」她們不擔心有競爭對手,環保產業愈多人做愈好,不時開辦工作坊,教授再生技巧,或許未來可以有更多人參與廚餘再生,將不同材料中的香港味道,留在每日生活點滴中。

製作過程

廚餘再生過程複雜,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先在茶樓和茶餐廳等地收集茶渣,經消毒與脫糖後,再添加一些由可生物降解的植物當中提取出來,增強黏性結構的黏合劑。然後將其打碎成類似一杯奶昔物體和有水份的狀態,放置在隔渣袋中將水份搾乾,完成後就會變成一團類似陶泥的物體。而在正式工作坊時,會給予每一位參加者一團泥,依照已提供的模具製造杯墊。模具當中已含不同圖案,參加者也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加上不同的裝飾設計,如乾花或塗上顏色,然後把完成品放入約40-60度的低溫焗爐內45分鍾。取出再塗上由香港工場買來的蠟,待自然風乾即可。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