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憂保育損生計 西南海岸公園效用成疑
經濟與保育,兩者如何兼顧,從來都是社會難題。政府為平衡大嶼山北部發展,計劃於大嶼山西南部地區發展保育區域,包括於分流附近海域設立海岸公園,保護中華白海豚。由於公園水域内的活動會受到限制,因此不少分流村村民大力反對設立公園;另一方面,亦有環保團體認為海岸公園,未能彌補發展對環境的破壞。
記者、攝影:簡志勇 姚鈞淳 鄭曉琪 方諾琳 江仲妤
編輯:謝安琪 譚泳琪 李沛程
根據政府大嶼山發展計劃文件中保育策略的部分,當局擬設置的海岸公園,佔水域面積約 657公頃。《海岸公園條例》規定海岸公園範圍內,不得隨便有新發展工程,除擁有捕魚牌照的人,其餘一律不准捕魚;而進入海岸公園的船隻,速度亦限於每小時十海浬內。
交通不便 民生受擾
分流位處大嶼山南端,該村原居民代表何連發表示,分流村位置偏僻,難以搬運物資進村,平日村民「買餸都難」,需依賴捕魚以補足日常所需,若規劃成海岸公園,限制捕魚,必然直接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分流村原居民代表何連發批評,政府規劃保育的海域分佈不均。
大澳鄉事委員會主席劉焯榮亦指出,居民主要靠快艇及行山路進入分流村,沒有公路或固定船隻出入,若船隻限速,會使航程時間加倍,影響分流村居民出入。而且,現時仍有少量大澳漁民到附近海域捕魚,規劃成海岸公園或令大澳經濟受到限制。他認為政府忽略村莊狀況,没有替居民設想,建議當局發出可以繼承的准許捕魚證,令捕魚行業能長遠地不受影響。

大澳鄉事委員會主席劉焯榮。
作用未夠 望擴範圍
政府表示水域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生境,也是重要的魚類產卵場和哺育場,海岸公園設置目的是「保護和保育天然的海洋環境,並為公眾提供康樂、教育和科研機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引用漁護署最新科研報告,指出基於大嶼山北部的港珠澳大橋發展,高速船隻經常進出港口,中華白海豚有遷向西南海域的跡象,海豚的數目及出現次數亦見增長。但她認為,西南海岸公園的成立,不足以彌補北大嶼山的城市化,希望政府盡快將沙洲龍鼓洲至大澳一帶海域亦劃為海岸公園,連接整片西大嶼山水域,讓海豚在該位置安全進出。
-500x374.jpg)
WWF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李美華(右一,網上圖片)
不過她補充,海岸公園限制地區基建及船速,可減少垃圾排海及意外事故,對保護海豚有一定作用,希望成立之後,範圍內的海豚,尤其是幼豚的數量能不跌反升。
對於上述爭議,漁農署表示,綜合了原居民的意見及最新的海上交通影響評估結果後,建議於「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的東邊界線及海岸線之間保留一條水道供船隻來往,而水道內可進行康樂釣魚活動。
至於保育成效的問題,署方沒有正面回應,表示大嶼山西面及西南面水域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並先後於1998年及2015年進行研究,顯示當區孕育著具商業價值的海魚,是極具保育價值的魚類產卵及育苗場。
-500x354.jpg)
據大嶼山發展計劃概念圖可見,藍色虛線部分為擬建之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分流附近一帶海域均囊括在內。(政府文件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