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計劃含糊、政府又刻意低調處理諮詢,以圖避開反對聲音,在香港引來極大爭議。有網民擔心香港暗地裏「被規劃」,令香港未來成為深圳市的一部分,從而惹起超過一萬人在Facebook專頁反對。「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發起人陳劍青批評該計劃令香港邊緣化,更指出「灣區規劃」破壞一國兩制,令香港失去規劃的自主權。

記者:楊志浩 盧朗端
編輯:郭增龍 葉琦欣

八十後:香港恐被邊緣化

陳劍青是最早在網上發起反對行動的青年,他說﹕「香港人要明白這個計劃最後會引致什麼後果,它沒有列明任何有關於實際建設的內容。而計劃主要發展香港的邊境地區,因此香港與內地會隨著灣區建設而交融。另一方面,粵港合作發展科研,會令更多港人北上投資,行業將會北移。內地則會汲取香港的技術,而香港將會被邊緣化。」

陳劍青質疑大陸以「灣區規劃」為名,其實是在實行經濟統戰,一國兩制將會瓦解。他援引《基本法》指出香港除了國防及外交,其他方面事情可以自決。但今次「灣區規劃」一旦落實,政府就會「被規劃」,失去了自主權。「『香港被規劃』有兩個可能性,一是政府不知情下喪失決定權,一是政府知道,但甘願拱手讓內地政府規劃,兩個可能均衝擊一國兩制。」

然而,他認為香港與內地頻繁交流,反而有助香港「輸出民主」,有利內地民主化進程。「香港人到內地定居後,他們或令整個珠三角的人認識民主,亦能上Facebook了解世界事情,或許會令珠三角成為民主先行地區。」

「灣區規劃」受影響範圍極廣,計劃中的「綠區」牽涉六個非原居民村涉及更多業權的問題,日後恐怕會成為菜園村的翻版,引發更大規模的社運。埃及革命的影響已登陸大中華地區,陳劍青預計香港未來正趨向埃及式社運。「政府繼續這樣的管治方針,很容易導致反撲。但香港公民不會像埃及人般挑戰主權,而會挑戰香港政府管治的合法性。」

澳議員:計劃乃內地融資陰謀

澳門亦是「灣區規劃」中的一顆棋子,亦被內地暗中規劃。澳門立法會議員吳國昌質疑內地地方政府「拉港澳政府落水」,令該計劃更容易趕及「十二五」前通過,從而增加更多融資手段。「宜居概念是假的,但若果計劃成功通過十二五的話,區政府就有藉口開設更多工程,從而讓地方政府得到更多融資。」

吳國昌說:「地方政府將港澳政府『拉落水』,事情就好辦得多,因為中央政府容易通過與港澳相關的經濟項目。然而,他們不敢迫港澳政府答應計劃,因此,更大的可能是兩地政府已經暗地裏參予其中。」

吳國昌認為,「灣區規劃」令內地地方政府有藉口得到更多融資。(周家誠攝)

吳國昌認為,「灣區規劃」令內地地方政府有藉口得到更多融資。(周家誠攝)

地理學者:利益推動區域化

中文大學地理學者梁啟智表示,「灣區規劃」意味中央層級體制已開始失效,地方有「區域化」的迹象。「隨着全球化的影響,市政府有新的權力來源可以直接尋找外國資金,不必找省政府或中央政府。」

他指出,區域化一定有政治力量和利益在背後推動。從1985年開始,市政府為了得到一些優惠的條件,而出現「珠三角」的概念,但「珠三角」內所包含的地區就隨着時間不斷增加或減少,在1997年,香港和深圳才加入「珠三角」地區中,直至現在,「珠三角」的概念仍然是不斷被改變和定義,背後有一段政治角力。」

然而,梁啟智本人並不反對「灣區規劃」,他認為「灣區規劃」不妨假戲真做,「現今『珠三角』需要一個聯合的灣區議會,議會要有章程,每個地區都要有民選議員去參與議會,公眾亦需要參與諮詢,在這些先決條件下才可以建立一個新的政治尺度(珠三角)。」

文化學者:埃及事件對香港有啟示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葉蔭聰認為:「『灣區』不屬於原本的政治架構底下,所以公眾是不知道自己怎樣參與。『灣區』內的人不能形成一個政治社群,所以除了香港人要反對香港被規劃,甚至是『灣區人』都要有把聲,長遠來說,要有更多香港以外的群體有更多的連結。現在『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需要擴大群體,把政治群體想像得更大,反對被規劃才變得有意義。」

早前埃及反政府示威成為國際熱話,葉蔭聰認為事件對香港政府甚有啟示。他道:「埃及事件讓人了解人民力量,雖然不能說是推翻了溫和路線,但讓人看到群眾動員的運動並不是不設實際。我不是說每次都會像公式般一定成功,但至少令人感覺到這是有可能的事。這會影響香港是次的討論。」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