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頭角禁區開放 意見兩極 居民望加強治安提升基建
解禁爭議 政府自2012年開始分三階段逐步開放邊境禁區,當中包括沙頭角,現在市民能自由出入沙頭角。隨著開放邊境禁區的政策,公屋、私人屋苑也相繼在沙頭角落成,預計有為數不少的人口遷入沙頭角,對於是否該進一步開放沙頭角墟市,當地持份者有不同的意見。
記者:黃景洪 黃翠嘉 吳淑映 英焯瑜 房嘉謙
編輯:曾建華 楊子瑩 吳仲賢 陳蕾蕾
沙頭角位於新界東北,曾經有一段時間人來人往,隨著英國租借新界,它的南面被列英租界之內,造成居民出入不便。其後,由於當時邊境活動頻繁以及非法偷渡問題嚴重,香港政府根據《公安條例》,於1951年設立沙頭角邊境禁區,希望建立緩衝地帶,方便執法部門維持中港兩地邊界完整並且打擊非法偷渡。非沙頭角的村民難以進入沙頭角,自故它的興盛一去不反。
政府為方便當地居民和遊客進入有關地區時不用申領禁區許可證,於2005年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縮減沙頭角邊境禁區。經多番研究,政府在2008年公布,邊境禁區由原先的2800公頃大幅減至400公頃,範圍大減八成六。邊境禁區分三個階段縮減。第一和第二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已分別於2012年2月15日和2013年6月10日實施,縮減範圍覆蓋除梧桐河至蓮麻坑段以外的整個邊境禁區。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亦在2016年1月4日生效,釋出超過900公頃土地。這個階段完成後,整項邊境禁區縮減計劃宣告完成。

沙頭角新公屋「迎海樓」將於明年首季落成。(黃翠嘉攝)
開放增經濟效益
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表明支持沙頭角開放,認為政府決定保守,「說了十多年,政府當然希望我地談不出結果,那就不用解決!」他強調建議有民意授權,「我曾於沙頭角開諮詢會,超過半數居民認同需要開放。」經多年談判,政府均以保安理由否決,認為開放沙頭角墟會引致邊境管制問題。對於保安問題,李冠洪認為政府可加派警察巡邏並築高圍網,嘗試有限度開放。「人流增加,任何行業都可帶來經濟效益」,他表示鄉議會正與政府商討具體建議,希望達成短期方案,在假日開放禁區予旅行團觀光,亦可參考西貢模式發展,作為區域生態旅遊的起步點。

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表明支持沙頭角開放。
沙打區區議員溫和輝建議於沙頭角境內興建購物城,振興本區經濟發展。他指出,沙頭角現時有大量空置商鋪,或被用作貨倉,若興建購物城,可活用商鋪,鼓勵居民本區就業。他表示,可以設立一條特別通道供內地遊客進入沙頭角購物,一來有助振興本區經濟,二來避免遊客出境造成交通阻塞的問題。溫和輝認為不需過度憂慮治安問題,只要政策配合得宜及加派人手巡視,絕不構成治安問題。而且沙頭角沒有酒店,遊客不能過夜,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大,只需留意遊客是否有不檢點行為。他舉例,上水的內地遊客很多,但甚少出現治安問題,更何況沙頭角地方細,相信更容易管理治安。
居民恐交通阻塞
不過,有部份居民表明反對開放禁區。居民蘇小姐表示,滿意現時的生活,但希望加強治安。她說,沙頭角近年偷竊案增多,已改變夜不閉戶的習慣。士多老闆李太及蘇生認為政府諮詢不足,批評在沙頭角興建新公屋,惡化交通問題,沙頭角的外嫁女亦能擁有禁區紙,可與區外家人一同申請入住區內公屋,令沙頭角的人口增加。 沙頭角村村長蘇天來指,居民享受現時舒適寧靜的環境,傾向保留邊境禁區,「情況與大澳相似,居民不喜歡假日做生意,覺得被遊客騷擾。」他認為,中英街乃邊界重地,開放後會難以管理,故認同政府不開放中英街的決定。他說,若然真的要開放,要先提升基建,如擴闊沙頭角公路。現時,繁忙時段交通仍十分擠塞。蘇天來曾多次要求小巴增加班次,但無奈對方指經營困難。 區議員溫和輝亦曾經要求政府增發小巴牌,但政府恐怕一旦通過,相關行業將相繼要求發牌,造成惡性競爭,難以保障服務質素。他稱交通不便是整個香港存在的問題,不只存在沙頭角,適逢繁忙時段,必定交通阻塞,所以交通政策在香港是死症,非一時三刻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