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古便有開門七件事之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中國人重視米為主食。每逢農曆新年,沙頭角一條小村內婦女會集結起來在大鑊前打賀年米通 ,這項習俗已有百年歷史,至今從未間斷。

記者、攝影: 林曉彤   編輯: 李家詠

620250_rice

年約40 的蘇太太,自七、八年前嫁入沙頭角後,入鄉隨俗,每年都參與米通製作。她表示,以前村民會用年尾剩下的生米曬成炒米,再製成米通,但現時的米通已不是用米來「打造」,而改用較香脆的米粉,加入花生、芝麻,再混入片糖漿製成。

她又說,街坊會互相告知打米通的日期,屆時村內婦女就會三五成群,埋首製作米通,再派發給村內親友。久而久之,打米通已成為沙頭角每年一度的盛事。

婦女們把米通切成一小塊,放進包裝袋,派送給親友。

婦女們把米通切成一小塊,放進包裝袋,派送給親友。

蘇太太續說因要親手收集柴枝作燃料,製作米通大約需要一年時間籌備,過程複雜又辛苦,但每個婦女都樂在其中,盼將全份心意打在米通當中,為村內的親朋戚友送上祝福。她笑言,只要村民路經她們製作米通的地方,都可以免費向她們取米通吃。

世代承傳 街坊首選

世代承傳街坊首選此村內,還有一所逾半世紀的傳統雜貨店,第二代老闆李振發至今仍堅持傳統,將貨物送到顧客手中。街坊只要打一個電話,花上50 元左右,就可以在半小時內收到8 公斤的米。就連當地百年傳統的賀年打米通活動,也是向他的雜貨店購買材料。隨着大型連鎖超市林立,傳統雜貨店幾乎絕跡。李先生表示,由於米鋪的送貨服務只限於村內,所以訂米者主要是相識了數十年的老街坊。他形容店內員工是「自己人」,與顧客熟絡到只要拿起電話,就能把對方聲音認出,甚至不用詢問位址,也可第一時間把貨物準確送到他們家。

面對大型超級市場的競爭,李先生有信心可以將基業承傳。因為雜貨店有固定的老熟客支持,連村內的茶餐廳都向他訂米,加上他們的定價比大型超市便宜,約340 元可買到50 公斤米,所以從不擔心。而負責製作米通的婦女們,已向雜貨店採購花生、米粉和片糖,準備向各村民派送「米」的心意。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