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即廣東人俗稱的「啲打」。一支尖尖長 長的小玩意,卻吹奏出可以穿雲裂石的音韻,音色高亢明亮。嗩吶手可以用它奏出高亢嘹亮的音律,為一場婚事加上幾分喜慶;它也可以奏出如泣如訴的哭音,為殯儀法事添上幾分悲傷。一支小小的嗩吶,卻游走於傳統紅白二事,為現場增添生氣。

記者、攝影:溫子豪 羅熙雅 廖浩曼
編輯:李麗芳 楊善婷

當嗩吶走進人群,坊間大多人總是對嗩吶貼上不 同的標籤 : 「殯儀樂器」、「啲 打佬」、「死人音樂」 社會大眾對俗稱「啲打」的嗩吶都有不少誤解。 香港中樂團首席嗩吶吹奏家馬瑋謙自小學四年級便隨父 親學習吹奏嗩吶,他認為大眾對嗩吶的認識不多,在眾多中樂樂器中較冷門,更謂言:「其實我介紹『嗩吶』,大眾可能不會認識,但若稱作「啲打」 大眾才知道我在說什麼。」

變化多 撇標籤

馬瑋謙稱,嗩吶的頻率高、音色尖銳、乾燥,古時農 村適逢紅白二事,便於田野間吹奏嗩吶,好讓村民容易聽到以免阻礙儀式的進行,可是後來現代婚嫁亦逐漸西化,較少人採用嗩吶伴樂,久而久之嗩吶便落得只用於白事上 的刻板印象。 嗩吶當然不止局限於紅白二事,但大眾對嗩吶的偏見雖難消除,馬瑋謙稱了解大眾對嗩吶的看法根深蒂固,但認為嗩吶也跟隨時代的步伐作出不少演變,因此需花更多功夫讓大眾了解嗩吶。馬瑋謙指出,傳統與現代中樂表演的最大分別是嗩吶所演奏的歌曲、曲牌相差甚遠,現代嗩 吶吸收西方銅管樂的特色,令嗩吶乾燥的音色更添圓潤, 適合在各種大型中樂的表演和獨奏。過去有不少「中西合璧」表演結合嗩吶與西方管弦樂,反應熱烈和正面,其可塑性十分高。

喪事中 添生氣

有人致力讓嗩吶走進人群,讓嗩吶以不同面貌呈現。 但從事殯儀行業多年的嗩吶樂師林三合卻認為,不必刻意擺脫大眾對嗩吶的偏見;反之,他希望大眾可以重新認識嗩吶,發掘嗩吶不同的面貌。 林三合指自己十八歲時在家鄉海安初次接觸嗩吶,當時已對嗩吶大感興趣,因此四處拜師學藝,成為嗩吶學徒。林三合至今已從事殯儀業三十多年,他認為嗩吶最大作用是於場合中「搞熱鬧搞氣氛」。 他指,若喪事中缺少嗩吶樂聲、喃嘸、打齋等,現場氣氛會變得死寂一 片,因此嗩吶樂聲實能 「搞熱場面」,令場面 更添人氣。除了傳統紅白二事之外,打醮、入伙、舞麒麟等大節日等等,傳統上都會以嗩吶伴樂,令場面更喧鬧。 面對坊間對嗩吶的種種標籤,林三合對嗩吶 的鐘愛卻不曾退減,更不會阻止兒子接觸嗩吶。林三合認為各人有各人興趣,毋須介意他人眼光。「人家 怎麼看沒所謂,最重要是自己喜歡,若非如此別人即使逼迫也不會(投入)。」他又指出,兒子現時跟隨 他學習嗩吶,也是完全出於興趣,並無強迫成份,吹奏嗩吶只是一種興趣。現時越來越少年青人吹奏嗩吶,嗩吶工藝可能會面臨失傳,他表示雖然自己從事嗩吶樂師數十餘年,但對嗩吶承傳亦「不能強求」,只好 順其自然,靠學徒用心學習。

當嗩吶遇上現代音樂

除了紅白二事外,嗩吶還可以揉合不同現代音樂元素,產生與別不同的化學反應,予人耳目 一新的感覺。 早前有嗩吶師吹奏洗腦流行曲《小蘋果》,結果成為網上熱話並瘋傳,更有過十萬人曾觀賞,另外,香港中樂團首席嗩吶吹奏家馬瑋謙亦自組了一隊搖滾樂隊 The Majestic G,其獨特之處是運用西方搖滾樂器與嗩吶的合奏,演奏各種中西式的樂曲,視覺和聽覺上都創造了滿滿新意,成功擦出新火花。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