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動人生 陳俊軒
扭計骰、劍球和搖搖,這些童年玩意予人留下不少歡樂,但能夠將這種歡樂變成自己一生夢想的人,可謂寥寥可數。陳俊軒(阿軒)在機緣巧合下接觸搖搖,經過多年努力不懈的磨練,終於 2009 年獲得全港冠軍,其後更於 2013 年獲「世界搖搖大賽離繩組」季軍,成為除日本人外,首位取得此組別首三名的亞洲人。今年 26 歲的他,有大半光陰都沉浸在這只有掌心大的玩意上,使他的人生變得不再一樣,「沒有搖搖,(人生)只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平凡。」
記者:陳浩翔 張盈盈 關翠珠
編輯:李洛瑜 許海南 林頌婷
攝影:劉力田
在2002 年,一套來自日本的卡通片《超速搖搖》於香港播出,掀起一股搖搖熱潮,全港的小朋友甚至大學生也深受感染。當時的阿軒就如大部分香港小朋友一樣開始認識這玩意,卻沒想過會踏上搖搖路,「其實小時候知道有這種玩具,但對它了解不多,以為它只是一種上上落落的玩具。」直至一次途經商場,看見幾個搖搖表演隊成員示範不同花式,「我是被這班大哥哥的真人表演吸引着,看完之後覺得很不可思議,甚至覺得自己想變成他們一樣有型和厲害,那時候我買了第一個搖搖。」
扶「搖」直上
自擁有第一個搖搖後,阿軒便自學如何玩搖搖,「那時玩具雜誌銷量很高,我當然每期也會追看,每期雜誌也有幾張瑤瑤花式的教學插圖。」他又跟隨進行表演的大哥哥到聚會見識,正式學習搖搖,「後來我做了一個很煩的小朋友,賴着他們教我玩。」回想當時剛玩搖搖之際,他相信父母也沒想過自己會沉迷到現在這地步,不時亦會埋怨幾句。直至2005 年,阿 軒 首 次參加全港賽並奪得首三名後,才備受父母肯定,「家人開始意識到我真的很喜歡搖搖,態度轉向支持,後來我要出國參加比賽,他們毫不猶疑幫我出錢買機票。」
2009 年,阿軒首獲香港搖搖公開大賽冠軍,可惜其後兩年的比賽中,他只能屈居第二,「那時好像塞在瓶頸位,差不多想停止玩搖搖。」其後阿軒在機緣巧合下,參加電視節目《決戰一分鐘》,監製問及他參賽因由,使他思考自己內心真正想法,「我開始問自己,這獎金我會拿來幹甚麼,原來我最想參加世界搖搖大賽。」監製隨即接受阿軒的申請。節目放映後,他才知道這節目的收視率頗高,使他後無退路,重拾搖搖應付八個月後的世界賽,「練習,拋下所有東西就是練搖搖,當時環境真是逼自己練習,突破了當時的瓶頸位。」
以「搖」為樂
14 年搖搖路上,阿軒曾試過放棄搖搖,轉而學彈結他,但搖搖給予他的,似乎再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搖搖能令我找到存在感,會有很強烈的意識知道自己是誰,這是玩音樂不能給我的。」獲獎無數的阿軒,旁人或會以為他為搖搖所付出的努力和時間已達頂峰,但他卻覺得自己未夠努力,「我後悔自己不夠瘋狂,認真說若當時不是為了高考,現在的水平可能會更高,不足20 歲便會到外國比賽甚至獲獎。」搖搖不但改變阿軒的人生路程,更使他在心態上亦有所改變,「搖搖令我的目光更闊,知道自己有多麼不外如是,倘若我只在香港玩搖搖沒有參加世界賽,便會以為自己很厲害,態度應該會很差。」
回想這 14 年搖搖生涯,阿軒沉默思考片刻才道:「我也想像不到若我沒有玩搖搖,我會在做甚麼,應該會很頹廢。」對自己未來的去向,阿軒指玩搖搖難以成為全職,充其量只能當副業,但他對搖搖仍抱有目標,「我有一個野心,想與世界級選手比較。當你的目光是想與全世界的人比較,你便會全力以赴練習。」三十而立,對人生須有一定要求,阿軒似乎亦已清楚了解自己的目標,逐步邁進,「30歲的目標是存錢去旅行,世界賽在哪舉行便去哪裏當評判,繼續留在圈子裏,不會走了。」
別人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搖搖,在阿軒的內心中,卻擁有一個為搖搖立下的小願望,「總之我不會令大家繼續認為搖搖是小朋友的玩具,我一日未死,都不會容許這件事發生。」對於阿軒來說,不斷轉動的搖搖不只是一種運動、表演藝術還是一個玩具,而是推動着他尋求更大的突破的一股動力。
偶像贊助機票
演藝術還是一個玩具,而是推動着他尋求更大的突破的一股出國比賽的花銷不少,但阿軒卻很幸運地得到台灣組合五月天的公司 StayReal 資助。事源是有一年一名 StayReal 高層在香港的晚飯慶功宴時聽到了他的故事,該高層回台後大約兩星期,阿軒便收到上司通知 StayReal 想贊助他出國比賽的機票,「整件事很夢幻,之後的比賽也有代付部份機票錢及贊助衣服,最感謝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