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一直深受港人歡迎,香港女子籃球隊射手卓婷前年在一個大型「單對單」比賽取得全球總決賽亞軍,不但成為一時佳話,始後香港 U16 女子籃球代表隊亦於對外比賽取得佳績,使更多人關注本港女子籃球發展。然而,有資深教練認為,本港女子籃球現時發展仍有一定局限。


記者:錢明楓 崔嘉兒 黃婉茜
編輯:林曉晴 顏碧珍

根據最新的世界排名,香港女籃處於第 59 位,較日本、韓國、台灣等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低。浸會大學女籃教練麥嘉怡認為,本港球員質素不比這些國家或地區差,惟訓練強度和時間不足,「在香港,無論男女運動員,只要練習得多就會贏,而日日練習會更好。」可是,本港球員往往要專注工作和學業,未能全情投入訓練。

官健好(左)與麥嘉怡(右)都認為香港運動員的生活模式影響了其比賽時的表現。

官健好(左)與麥嘉怡(右)都認為香港運動員的生活模式影響了其比賽時的表現。

訓練不足容易受傷

港隊女籃教練官健好則表示,由於生活模式不同,本港球員訓練時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少,以台灣為例,當地高中球隊每週最少訓練 30 小時,職業球隊更達 40 至 60 小時。可是,本港球員每星期僅接受兩至三次約 3 小時的緊密訓練,加上球員需工作或上課,沒太多體力及精神進行訓練,狀態不佳,部分球員更經常出現韌帶斷裂。

訓練時數以外,比賽經驗亦對球員甚為重要,但麥嘉怡指,本港球員普遍出賽機會較少。由於相關經費由政府負責,對比賽成績亦有一定要求,故選擇出賽球員時,十分著重她們的能力,以免出現「包尾」之情況。麥嘉怡認為,如果政府能增加對體育發展的資金投放,並且不只著眼於比賽成績,便可讓更多不同水平的球員出外比賽,吸收經驗,提高整體球員水平。就資源不足的情況,官健好建議,香港的球隊可尋找贊助,讓球員多參加比賽,從而了解不同隊伍的實力。

資源匱乏難職業化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本港球場供應不足,除了籃球場,康文署的場地亦要分配給排球、羽毛球等,供不應求,影響了女籃及其他隊制運動的發展。近年有男子籃球隊走向職業化,他認為,籃球職業化在香港沒有市場,因為全職籃球員的收入來自廣告、比賽入場人數及比賽轉播,但女籃比賽在香港受關注度仍未足夠,難以確保球員收入以維持生活。

香港 U16 女子籃球隊去年在第四屆亞洲女子少年籃球錦標賽取得冠軍,為歷屆最佳成績,得以升上第一組別作賽。麥嘉怡認為,即使U16 女子籃球隊去年成功奪冠,往後仍需努力,因為銜接的年輕球員未必能達到前人水準,若在亞洲賽保持到第七至八名已經是很好的成績。

香港女籃發展未必順利,官建好認為,球員能為籃球付出多少,就能去到多高,又寄語球員應趁年輕追尋夢想:「做到就做,做不到都起碼試過」!

最新亞洲各國/地區女子籃球隊排名

資料更新至 2016 年 8 月 20 日,來源:國際籃球總會

螢幕快照 2016-11-03 23.49.50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