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流浪貓無節制地大量繁殖,導致香港的流浪貓數目不斷增加,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二零零三至零四年,該署收到的流浪貓投訴個案近四千宗。牠們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對市民造成滋擾,亦影響環境衛生。舊區如西環、上環及各區公園更成為「重災區」。政府已與各動物福利團體進一步合作,希望可紓緩問題。

記者:胡王玉婷、姚詠琪
編輯:周汶傑、歐陽杏櫻、趙宏翔

愛護動物協會獸醫冼麗瓊指,流浪貓在夜晚時發出的求偶喊聲或打鬥聲往往會對附近的居民造成長時間的滋擾,令人難以入睡。愛護動物協會註冊義工指出,香港的流浪貓通常寄居在小巷、公園或大廈屋簷等隱閉的地方。深夜時,牠們會外出活動,更會鑽入垃圾筒或抓破街上的垃圾袋覓食,而且流浪貓「霸地盤」時會四處撒尿,影響社區衛生。

各方團體齊協助
現時政府主要與動物福利團體合作控制流浪貓數量,漁農自然護理署新聞主任許傑疇表示,該署有定期派員巡查捕捉流浪貓。捕獲的流浪貓經獸醫評估後,身體狀況太差的會被人道毀滅,若健康良好和品性溫馴的,便會透過愛護動物協會等動物福利組織,替牠們尋找合適的主人或替牠們進行絕育手術及「剪耳仔」,以示這隻貓已經絕育,後釋放回原居地。

愛護動物協會自二零零零年八月推出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至今已替約五千隻流浪貓進行絕育手術,杜絕了二十四萬隻小貓出生 。冼麗瓊表示,這種「先捕捉-後絕育-再釋放」的計劃可望令流浪貓數目穩定下降。

人為問題成詬病
市民周小姐已有餵飼流浪貓七年的習慣,目睹無數家貓被不負責任的主人遺棄,她慨嘆說:「現在四處有這麼多流浪貓,都是人為造成。特別是西區一帶的店舖,養貓是為了捉老鼠。不少老闆以為已絕育的貓兒不會捉老鼠,於是任由牠們繁衍。不少小貓還未能睜開眼睛時,已被遺棄街外。」

但愛護動物協會註冊義工認為,一些愛貓人士把吃剩的飯菜放在街上作貓糧,貓隻進食時難免弄污街道,吃剩的食物亦會惹來蟲蟻及老鼠,亦會影響社區衛生。愛護動物協會公關及傳訊經理顏綺苓呼籲:「流浪貓不只是政府或任何動物褔利團體的責任,這關乎香港任何一位市民,希望大家能多些關注。」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