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流覓攝 李偉信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在世間就像蜉蝣般顯得微不足道,業餘攝影師李偉信(Wilson)年僅廿三歲,卻對此話感受至深。他自十三歲那年愛上獨遊異國,直至六年前遇上「攝影」,成為他最敢堅持的興趣。如今獲得「2015年索尼世界攝影大獎」公開組冠軍,更於香港舉辦了首個攝影展,那些說不盡的經歷反讓他有另一體會,「人越大,才會真正發覺自己越渺小」。
記者:李沛程 胡沛怡
編輯:曾婉盈 徐穎彤 黃明珠
攝影︰劉力田
從小Wilson便是個患有嚴重「思鄉病」的人,「記得小三遊學團去碧桂園,我全程都在哭。」父母認為他過分戀家,因而孤注一擲,決定在他13歲那年讓他獨自到北京旅行,如今憶起那次經歷仍顯得猶有餘悸,「那時我就處於一個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到達北京,去兩個星期,哭了一個星期。」到達北京的首個星期,Wilson基本上只與旅館的員工聊天,「一星期後便發現自己一個去旅行原來很好玩,可以隨心而行。」而這次旅程亦成為他獨自旅遊的起點。17歲那年Wilson剛完成會考,在機緣巧合下遇上攝影,擁有攝影天分的他沿途得到不少讚賞,使他有動力堅持這門興趣,「都很難說為何我會選擇攝影,可能是攝影選了我。」
攝旅同行
其實攝影沒帶給Wilson一個完美的旅途,但他願意為攝影放棄生活上的小嗜好,包括旅行時的灑脫和其他興趣上的發展。在遇上攝影之前,Wilson的興趣廣泛,除了喜歡去旅行,他亦喜歡彈結他,在學術上則對經濟學感興趣,現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碩士課程的他,在眾多的興趣中,唯攝影最能讓他堅持至今,「在未接觸攝影之前我對經濟學是有興趣的,但當我慢慢接觸攝影後,它便佔據了更多地位。」對他而言,結他也是如此,「結他就變了我一個很興趣的興趣,而攝影是一個很認真的興趣。」攝影與旅行在Wilson的生活中雙線並存,他亦自言自己不喜歡拍攝生活瑣事,儘管旅行時的一身攝影裝備使他更為吃力,他仍享受其中。
Wilson至今已走訪十多個國家,他喜歡旅遊時兩袖清風到處走的感覺,而攝影的出現,使他在旅行時要顧慮到天氣變化、景點到訪時的光線、時間分配等,「所以愛上攝影後,旅遊便會令我更累、更有壓力。」雖然攝影為他的旅程增添重負,但也同時為他帶來另一番體會,「我知道假若我在旅途中選擇不拍照的話,看到好的事情便會很後悔,所以我決定寧可辛苦一點,我都會拍照。」旅行攝影所帶給他的,相信就是那種「苦着也快樂」的感覺,「每次旅程的確很累,但看到自己拍下的作品,便會覺得即使辛苦也是值得的。」

《覓渡》的其中一幅作品,Wilson以此表達自己在世間的渺小。
攝裡尋路
在眾多相片中,Wilson認為一輯名為《覓渡》的作品最能表達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他在相中化身流浪者融入廣袤天地間而頓覺渺小,而當時的他,正正在攝影路上錯失方向。年少總是無知輕狂,Wilson曾在攝影路上囂張一時,「雖然當時還是想要進步,但覺得自己已經拍得很好。」亦曾蘯失去向,「去年曾不知道自己該拍甚麼題材,也減少了拍攝時間。」現在回憶舊時曾高傲自大使他不堪回首,歷經迷失種種,但仍無減他對攝影的執着,「因為攝影已成為人生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從沒想過要放棄。」當年正拍攝《覓渡》作品,使他有感而發,而這種啟發使他重拾方向,「人越大看的作品越多,便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有甚麼厲害,但我想變得更厲害,所以每天都會想如何做得更好,不只是技術方面,更重要的是思考層面,要更加努力。」
Wilson雖自言擁有攝影天分,但因欠缺藝術觸覺,因此在拍攝的構圖及色調上仍需謙虛學習和苦練。他在四月舉辦的個人攝影展中,除了展出攝影作品外,他還希望能透過展覽為別人帶來啟發,「如果找到一樣自己有興趣的事便要努力去做,生活上或有很多事限制著你,但應該想辦法集中在自己應該做的事上。像我這個在中五前沒有任何藝術天分的人,但只要肯努力,都會有成果。」攝影帶給他心態上的改變和快樂,「有時候可能會感到不開心,但執起相機便會重拾快樂。」這亦使他更願意堅持攝影,「我不會百分之百肯定三年後我仍然喜歡攝影,但至少我相信。我亦肯定幾十年後你仍能看到我舉辦攝影展。」六年的攝影路途,他未曾感後悔,還對前路尋得方向,「之前還在尋覓去向,但現在找到了,便要思考如何走得更好。」
或許一切就如《覓渡》中的他,他在相中雖顯得如蜉蝣渺小,彷彿在尋尋覓覓卻未知渡向何處,但當你站在相外看著他,必能感受到他在重重經歷當中,攝影已帶領他尋得生命中的去向。

Wilson堅持攝影,六年的攝影路途終為他尋得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