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雨傘運動以來,香港的政治氣氛似乎漸趨緊張。激進的抗爭手段、新興政團湧現,甚至有人提出「港獨」問題而引來不少輿論。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面對現時香港政局的轉變,仍堅持推動民主發展,訪問當天的他臉上掛着一面倦容,問到他有否後悔當初提出佔中,他不以為然:「一定沒有。」

記者︰李華倩 黃宝儀
編輯:鄧安琪 黃聞宣 陳佩霞
攝影︰劉力田

戴耀廷宣佈佔中啟動後,香港經歷了為期79日的雨傘運動。至本年的立法會選舉,他提出「雷動計劃」,嘗試用協調方式令非建制派的議席數目達半,為政改帶來契機。由雨傘運動推動民主之路至今,他認為近年的抗爭目標及手段有最明顯的變化,希望可藉民主商討方式發展政改,改變體制內不公的問題,並透過自決運動推進日後有自決命運的機會。

持續抗爭 推動自決

「抗爭」對港人而言已不再陌生,議會暴力亦越趨頻繁,「當議員透過議會程序都不能得到公平對待時,有部分人就會採取一個暴力的方法(抗爭)。」要解決議會暴力,戴耀廷認為必須先解決議會制度中的問題,「只要議會程序回復一定程序的公平,這種暴力便會消失。」他認為華人偏向務實,較少人認同暴力抗爭行為,「何時會激起抗爭呢?就是『苛政猛於虎』,人們便會站起來,若『苛政猛於狼』,人民都是不會動的,要比老虎厲害才行。」故以現時香港的處境而言,要抗爭還有一定難度。最近一群中青學者和參政者提出「香港前途決議書」,內容涉及自決問題,或成為未來一個重要的抗爭訴求。

早在八、九十年代,已有國際組織提出香港人應有自決權,「但是因為人大831方案,我們可見無論你怎樣選那個特首,你都不能有自決權的話,那只能更加清楚地商確自決的需要了。」戴耀廷認為香港的自決運動現已開始,現時的一國兩制只是虛有其表,當兩邊極端均沒有可選之處時,自決便變成唯一的出路:「至少如果普選特首,便能以間接方式實踐自決權,這就是將來的討論點。」

近年興起的「港獨」問題,戴耀廷表示這只是自決的其中一個選項,是否最佳選項則要視乎其含意,「若建立了一個具排他性的政權,這可能比共產黨更差。」他補充:「不是要為了獨立而獨立,而是獨立之後是否會有更大的利益呢?更多香港人的基本權利得到更大的保障,這才是關鍵。」戴耀廷對港獨論述未敢妄下判斷,「如果能給予一個好的理據和判斷策略,說不定會走向支持,但問題是現在並未到這種質素的討論。」

而民主商討是戴耀廷最希望達成的事,「應該是說不論它(民主商討)可行與否,你都要讓它變得可行,這是一個政治理想。」投票只是政治決定中的最後一個行為,能否存在商討然後得到共識是戴耀廷最為關心的事。

未來多變 堅持理念

立法會選舉將至,而戴耀廷的「雷動計劃」亦隨即展開,面對現時的政治光譜變闊,他認為不同的政黨要達至協調頗具困難,新興政團以及與本土的協調更可能會出現「攬炒」局面,「『攬炒』就是說你(候選人)本身應該有這麼多票的,按比例應取得某選區的某個議席數目,但因出選名單太多,將選票攤薄,而令建制派有機可乘,可以少選票奪多議席。」雖然近來政局變動日增,但他估計立法會選舉結果只會維持現狀,「泛民主派未有取得一半議席,或會增加兩、三席,但不會影響大局。而非建制派陣營會變得更加多元。」

若立法會選舉過後,非建制派的議席未能達半或接近一半,戴耀廷覺得出現「拉布」的情況或會更為嚴重,「拉布是由少數的一方去拉布,佔多數的人直接否決便可,但少數一方在議決時必定失利,便要用拉布的方式去拖延或製造一定的政治壓力。」當反對派的力量成為議會的一半或更多,「拉布」才會結束,但又會衍生另一問題,「這使執政和反對力量形成一種抗衡,這種抗衡變成僵局,即是對方所有事都被否決,便會出現憲制危機,可能會解散立法會。」但他認為解散立法會或非壞事,「解散立法會又重新通過法案,其實是將決定權交給選民,如果(非建制派議席)能達半的話,這個發展未來可能會發生。」

環看香港民主發展進程,戴耀廷認為香港現處於「迴旋處」的位置,難以判斷是喜是悲。堅持推進民主接近四年,他毫不猶豫地說︰「一定沒有後悔,所有事情一定要繼續走下去。」和平非暴力抗爭漫漫長路,感到累嗎?「即使我是跑步的,那跑完步當然累,但休息一回後便能再跑,其實有時跑着便會發現你不跑是不行的,即是你基本有種動力你要繼續跑下去。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