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在九龍東試行先導計劃,發展商若自資興建行人天橋,可豁免補地價。早在2003年,幾個發展商曾共同提出在九龍灣一帶興建天橋,不過現在仍未有動工跡象。有區議員對政府的先導計劃並不看好,指天橋造價已經比當年大幅上升,發展商對興建計劃的興趣已大大減低。

 

記者、攝影:方愷欣 黃偉鴻 劉綺汶

編輯:唐楚峯 黃瑋彤 周可茵 古浚民

計劃中的行人天橋將連接企業廣場三期(左)及五期的 MegaBox(右)。

計劃中的行人天橋將連接企業廣場三期(左)及五期的 MegaBox(右)。

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的「易行九龍東」計劃,提出七條改善行人路線,其中包括興建行人天橋連接近MegaBox一帶的九龍灣商貿區。根據資料,建橋計劃早於2003年便由發展商嘉里牽頭,聯同萬泰、旭日、信和等提出,2010年刊憲,但多年來一直無新動態。政府為鼓勵發展商出資建造行人步行設施,推行先導計劃,九龍東私人業主自資興建天橋或隧道時,所須繳交的補地價費用可獲豁免。

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黃漢成表示,若政府連免補地價的誘因都取消,一定無發展商願意興建行人天橋,但現時誘因對發展商的吸引力有限,他們著眼於天橋的落成會否帶動人流,即使興建行人天橋可節省補地價的費用,都未必吸引發展商出資。對於九龍東商舖租金走勢,黃漢成強調租金調整要視乎商舖位置、質素、大廈結構等多項因素,現時難以評估天橋系統對人流及商舖的影響。

觀塘區議員潘任惠珍質疑,政府未有加快促成計劃,令計劃未能上馬

觀塘區議員潘任惠珍質疑,政府未有加快促成計劃,令計劃未能上馬

區議會一致贊成

對於政府的先導計劃,區議員有所保留。觀塘區議員潘任惠珍(圓圖)質疑,當年發展商已願意出資,甚至已聘請專業人士討論有關計劃的可行性,但政府未有加快促成計劃,最後因業權問題,令計劃未能上馬:「政府要起,一句想起就起;政府不想起,一個『不想起』都是理由。」

潘任惠珍指,區議會一致支持落實有關計劃,因市民對該天橋系統具極大需求,九龍灣商人口密集的問題早已在十年前開始,計劃已拖延十多年。但她對現時政府計劃持審慎態度,因當中仍存在不明朗因素,而且有關天橋造價升至高於八億,如有新發展商加入或退出計劃,他們會先衡量免補地價的金額,計算會否高於建築成本,及隨後一次性支付予政府的管理費,若發現不划算,計劃只會再次胎死腹中。她批評政府欠缺遠見,當初計劃將九龍灣轉型成商貿區時,應詳細考慮交通配套。

另一名觀塘區議員顏汶羽則批評,當初政府應在賣地條款中,加入興建天橋為附帶條件,避免現時的爭議,現時提出免補地價措施,只是亡羊補牢。顏汶羽認為,天橋屬於公共行人系統,理應由政府作主導,不應把責任推卸至發展商。

九龍灣商貿區上下班時間人流如鯽。

九龍灣商貿區上下班時間人流如鯽。

政府興建非壞事

對於應該由政府,抑或發展商負責建橋,九龍東立法會議員胡志偉認為各有好處。他指出,私人發展商希望發展「蜘蛛網式」天橋系統,兼顧人流較少的路線,連接各商業大廈,但由政府發展的話,系統就會變成「集中式路徑」,只會貫穿人流較多的地方,因此假如發展商不出資興建,交由政府處理,他認為會改變整個天橋網絡的結構,對「起動九龍東」計劃有一定影響。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胡志偉認為由政府興建亦非壞事。他指出,若由發展商興建天橋,即把公眾空間交由私人管理,變相會令公共空間減少,因此強調天橋系統由政府興建不一定是壞事。

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回應指,涵蓋九龍灣商貿區的發展大綱圖,預計會在2016年第三季公布,屆時豁免土地補價的先導計劃便會開始接受申請,暫時未能估計有多少發展商會參與,署方在二月中舉辦了一場簡介會予業界及專業人士,獲普遍與會者支持,認為措施能提供足夠誘因,鼓勵發展商早日興建已規劃的行人連接系統。辦事處又補充,自2012年起,當局已在九龍東合適地段的賣地條款,加入規定要求發展商提供通道,或預留連接口接駁行人連接網絡。而在規劃未來的新發展中,亦會詳細考慮行人連接設施,並在合適地段的賣地條款加入相關要求。

九龍灣擬建天橋走線圖。

九龍灣擬建天橋走線圖。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