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社企發展網上營銷 連繫市場供求
本港社會企業發展逾十年,最初由政府及一些較具規模的社會服務機構主導,主要為弱勢社群創造職位,售賣食品、營運餐廳都是常見的社企行業。近年社企急速發展,行業漸趨多元化,近年便有社企與時並進,選擇以網上平台營運職業介紹所,連繫市場供求。
記者:陳景瑤 張學禮 劉佳男 鄭雲風
攝影:陳景瑤 張學禮
家長褓姆網上配對平台「尋保網」便是其中一個例子,網站及Facebook 專頁提供上門保姆、託兒保姆、陪月員、幼兒家庭教師等轉介服務,亦不時舉辦保姆培訓課程,主打網上宣傳或於搜尋器落廣告。作為社會企業,「尋保網」亦有推出供基層家庭託兒資助計劃,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幼兒照顧。
蔡柏熙是創辦人之一,他指本港褓母找工作比較困難,主要途徑只有中介公司及個人網絡,一般中介公司抽佣高達三至四成,透過親友介紹則效率低,易出現錯配問題又引起爭執。看到有關問題,蔡柏熙便與兩個拍檔創立網站幫助褓母找工作,開業一年多,現已達到收支平衡。
只收家長服務費
與補習中介不同,蔡柏熙指「尋保網」只是家長和褓母之間的中介人,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每次完成配對後定額向家長收取的服務費,從沒向褓母收取分文。他指,若雙方對合約或勞工法例有不理解,亦會作出支援。他說,作為社會企業,開支由成本計算,每宗配對成本一樣,因此不額外向褓母收取佣金。
根據本港保姆市場供求統計,本港家長對褓姆需求大,達 15 萬人口,現時全港外籍家庭女傭數目逾 30 萬人,本地土生土長的傭工數目少之又少。蔡柏熙指出,本港家長大都想聘請本地褓母,礙於收費問題才選擇外籍家傭,內地家長相信香港褓母質素,曾透過網站聘請褓母到內地工作,形容本港褓姆供不應求,議價能力亦高。
網上營運成本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指社會應有多元經濟發展,而社企就是其中一份子,政府對社企支援又是否足夠?「尋保網」沒有特別申請資助,蔡柏熙說,網站起動成本不高,又指「創業時應同時考慮營運問題,而非先想著要申請捐助。」
被問到「尋保網」有否計劃應潮流推出手機應用程式,蔡柏熙說曾有計劃,但因為內部對成效質疑,認為市場上較少人使用應用程式尋找褓母,配對手續又複雜,所以最終放棄。至於未來方向,是希望增加一些長期褓母以外的短期工作機會,蔡柏熙亦有構思過配對「長者褓母」的供求,但政府現時無相關課程,社會上較缺乏合適人才,因此打算先針對幼兒褓母方面的業務。
另一網上平台「好師傅」同屬社會企業,於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下稱 App)為客戶配對合適裝修師傅,過程中不向客戶收中介費,而是與師傅長期合作,每項工作收取少量佣金。開業半年,現時每月能處理約 200 個查詢。創辦人唐耀賢起初從事會計工作,與本身從事電子商貿工作的紀霆揚合作創辦「好師傅」。他們觀察到裝修於大多數人一生中算是花錢最多的項目之一,裝修師傅往往只能靠親友介紹,遇上不滿意的,費時失事之餘,投訴亦怕影響關係,透過平台找師傅可節省時間之餘,找到合適配對機會更大。
應用程式助溝通
「好師傅」分別提供師傅版及客戶版,方便掌握各項裝修工作資料及進度,師傅、客戶及客戶服務專員亦可透過App 溝通。唐耀賢指,裝修工程常出現客戶和師傅之間的溝通問題,例如口頭談過加送服務,沒有白紙黑字紀錄之下易起爭拗,變成「口同鼻拗」。
他說,「好師傅」可保留協議內容,減少爭拗,若遇上雙方寸步不讓的情況,他們便會協助調解,有時亦要翻查對話作判斷。「既做中介又做調解,這就是我們的難得之處,裝修通常歷時長,不像 Uber 等公司般短時間服務,因此要做的不是單純的配對,而是協助溝通,避免出現問題。」他自言九成以上配對個案都成功,雙方皆感到滿意。
除了協助客戶,他們更想幫助的是一班有實力又老實的裝修師傅。唐耀賢指,大部分師傅都無法負擔昂貴鋪租,只能靠別人介紹生意,遇上不擅長的工程或時間無法遷就便要告吹。工作數量不穩定,就「手停口停」的情況,遇上淡季,「好師傅」便替師傅們分配工作,協助穩定收入。
線上營銷易吸客
至於「好師傅」自身的收入又是如何保障?紀霆揚指,相比離線營銷模式,網上平台運作成本不高,暫只需聘請兩名客戶服務專員,租用共用空間作辨公室又可節省舖租。他補充指,現世代年輕人都習慣上網找資料,線上營銷吸引客源,比傳統模式更高效益。
社會對社企又有沒有足夠支援?紀霆揚說,申請政府的社創基金須有較明顯的社會元素,單純宣稱幫助裝修師傅並不足夠,往往要做許多分析及提出數據,才能說明受助的其實是挨近貧窮線、社會上有需要的一群,若無法證明便申請不到資金,過程並不簡單。
營運這家社會企業,兩位創辦人笑言心中都有份使命,自知正在改變社會,期望師傅在如此環境下受惠。然而,紀霆揚指出,香港人對社企往往有標籤,「戴著社企的帽子,別人會說『做善事便不要收錢』,但若要營運便需要利潤,因此對於社企身份,我們都比較低調,自知在幫人就可以了。」
社企善堂大不同
本港近年廣用「社企」一詞,不過有市民仍將之與慈善團體混淆,以為社企不應牟取利潤。究竟須達甚麼條件,才可稱為社企?社聯編制的《社企指南》定義,指社企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實踐社會目標,所得盈餘主要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社區發展及社企本身投資。
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副主管周文峰指,一般公司的底線是盡量擴大利潤,但社企則有「雙底線」甚至「三底線」,賺錢之餘需要合乎社會利益,甚至顧及環保等。周文峰指,中心參考英國「社利企業」(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定義,公司派息、分紅等不能超過盈利的 35%,餘下資金須投放在公司業務營運。有連鎖快餐店聘用弱能人士做清潔工,算不算社企?周文峰說,社企必須以社會利益為前提,如果先賺錢再回饋社會,則應歸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