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12年,香港數碼電台(DBC)因股東注資問題被迫清盤,政府收回其廣播牌照而面臨停播,一年後股東爭拗得以平息,各頻道陸續復播,其中新聞台於2014年由數碼港遷移至灣仔電訊大廈。經歷風雨,以為一切雨過天晴,豈料老闆突然宣佈新聞台將永久停播,身為新聞台台長的羅樹基直言:「這是最可惜的。」


記者:黎蕙珊 潘淑盈 魏楚紅
編輯:蔡金峻 曾婉盈 莫雅瑜
攝影:劉佳男

羅樹基畢業後一直在傳媒業打滾,但原來他並非畢業於新聞系。他原於香港理工學院修讀工程學系,其後發現工科教授的內容沉悶,他笑言:「科目與日常社會所見的事物脫節,同學亦很脫節,全都是『數佬』,以算術為主,沒有人喜歡談論其他東西,我很怕同學們都是傻乎乎的,所以沒心情讀下去。」當時正修讀工科的他,在機緣巧合下參加天主教同學會大專聯會,令他有機會與同輩討論和參與更多社會事件,成為他轉修香港浸會學院社會學的轉捩點。

他憶述70年代的香港存在許多問題,社會議題十分熾熱,但報章偏偏都很「建制」,不會把市民的訴求反映出來;政府更禁止市民在街上大聲叫囂,甚至禁止派傳單。那時的他很想關心社會,「很多事情不管有沒有人聽,發聲或許有點用。」回想在立法局旁聽反電話加價議題,「當時覺得很有趣,因為他們不用怎樣商討便通過議案,我會奇怪為何這麼多爭議都毋須討論便通過,但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他參與了一些社會活動後,便決定轉修社會學,希望藉此與社會拉近距離。

羅樹基在學時,思考去向會以興趣為首,當時的他認為傳媒業與自己關心的事相近,加上對世界充滿好奇,同時亦因參加大專聯會等,與國際間時有聯繫,也有參與部份國際會議,對國際新聞較有興趣,因而決定當記者,「如果做其他工作,這方面就斷了,很難將興趣延續下去」。

羅樹基入行初期經常轉工,但兜來轉去,工作仍以傳媒業為主。他先以半工讀的狀態在商業電台工作一年,其後轉向《香港商報》工作,三個月後又因無綫電視招聘副編輯而轉工,工作維持六年後因厭倦當時職務,以讀書為由離職到英國進修兩年,回港後於浸大傳理系授課兩年後,又轉到《天天日報》,其後曾於有線電視工作以及與香港寬頻創辦人王維基合作;在後期甚至到樂施會當前線人員。直至2010年,羅樹基因父母健康問題回港,「當時只剩兩老在港,加上年紀大機器壞,之前原來他們曾因不同原因而入院,但都沒告訴我,甚至在病床上聽電話都裝作沒事,我覺得不太好,所以就回來陪他們。」也許當時他也沒想到回港之後,便與數碼電台碰上,結下緣分。

緣起街頭

2010 年剛回港的他,在灣仔街頭巧遇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創辦人鄭經翰,當時他剛剛在數碼港成立數碼電台,仍處於商討細節的階段,政府亦未發牌。數碼電台於2010年底獲得牌照後,鄭經翰便找他討論新聞方面的方向,兩者各有想法,他指當時雖為兼職身份,但卻忙得像個全職員工。10個月後,工作仍沒甚麼進展,而且與電台的領導層持不同看法,羅樹基於是便離開了數碼電台。

但這一次離開,未解他與數碼電台的緣分。2013年年中,資深傳媒人羅燦接手負責數碼電台,羅燦認為羅樹基曾到不同媒體工作,經驗豐厚,於是邀請他回到數碼電台工作。羅樹基剛任新聞台台長時,發現公司內部有各種問題,運作十分混亂,亦須聘請新員工,「當時有些員工直言工作範疇不是負責新聞部,只是順便幫忙,問我甚麼時候可以不用再幫手」。而計劃運作的頻道有七條,這個數目對一個新台來說殊不容易,令他有點分身不暇,直言「自己雖負責第二台(新聞台),但其他頻道均會互相影響,在早期技術上都遇到很多問題,所有事情都是由零開始」。

緣盡離開

2015年10月,新聞台因商業上未能取得成功,得不到股東支持,決定於11月16日起永久停播,而身為新聞台台長的羅樹基也只能成為「被通知」的一份子。公司宣佈新聞台即將停播及裁員那天,羅樹基淚眼盈眶,他坦言當時感觸因自己很享受新聞台這份工作,「這份工作是由零開始,甚至由『負』開始辦到零,再由零開始有點起色。」他指,新聞部的記者同事都很年輕和熱血,很多節目構想都是他們主動提出,作為上司,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Facilitator (協調人),負責鼓勵同事把構想成事,或從旁協助構想概念、選音樂、改節目名稱等,他亦很享受這個過程。

羅樹基認為最感觸的是新聞台越來越成熟之際,卻突然宣佈停辦,這是最可惜的事。當中有很多台前幕後的員工共同努力,是件很難得的事,可惜一切終須面對現實,他亦承認在商業上未能成功,「如果在商業上能夠生存,那絕對可以理直氣壯地跟他(老闆)爭論,但我們真的做不到。」而他更有感愧對員工,「當時心想:怎麼辦呢?自己生活可以很簡單,沒甚麼大問題,但是同事的命運在你手上,你有一份責任,要為自己爭取不到的事負責,有責任去照顧他們。」簡單一句,足以證明羅樹基與同事間根深柢固的感情。起初仍漂泊不定的他,到最後重回數碼電台泊岸,歷經跌蕩,相信他有天總會重新啟航,到下一個目標。

DSC_8830

後記

高層往往給人一種威嚴、遙不可及的感覺和氣派。不過,羅樹基作為一台之長,卻非常親切,訪問期間和記者猶如閒話家常,毫無架子。他雖然曾在多間新聞機構工作,但從言談中發現,他從來沒有強求任何功名利祿,反而是隨遇而安,做好本分,記者十分欣賞他這種態度。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