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重回理性討論 忌模糊焦點
【仁聞觀點】版權修訂條例鬧得沸沸揚揚,多個團體反對現有草案,提出加入「開放式豁免」等保障本地二次創作。一片爭議聲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堅決表示不會撤回草案,怕拖到「沒完沒了」,但在泛民議員拉布下,草案已肯定拖到明年。其實,政府實在沒有必要總是與民意對著幹,梁家傑與田北辰都講得對,草案又不是此刻非過不可,既然市民如此憂慮,何不先撤回諮詢後再議?
與版權修訂條例不同,高鐵撥款問題的討論不能拖。高鐵香港至深圳段原定於今年內通車,但工程卻不斷延誤超支,現時預計在 2018 年才能通車,造價亦由原來的 650 億,增至去年的 715 億,今年更上升至 853 億。儘管政府現在與港鐵協議以 844.2 億封頂,但若立法會不批出撥款,工程爛尾,納稅人亦要賠償數十億元。
上月底,港鐵與政府被指玩弄「財技」,以派發特別股息,變相抵消高鐵超支款項,以圖淡化超支問題嚴重的事實。雖然有學者指出,超支既成事實,政府與港鐵作這樣的安排,也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然而,這個政府從以往到現在,太常不多解釋便叫人「袋住先」,之後又被揭發諸多問題,誠信破產。高鐵本身就是一例,當年若不是在那麼多細節不明的情況下急急上馬,未必會落入今日的困局。在高鐵超支的問題上,政府與港鐵含糊其詞,如今又疑以特別息作「掩眼法」,在觀感上,難免令人懷疑又是一個「騙局」。
如果政府今次的「估算」真的準確的話,高鐵如今已建成 75%,縱然工程超支三成,亦總不能爛尾。外界關注「一地兩檢」問題由 2009 年至今,仍未解決,使高鐵最終建成,亦可能因乘客需下車過境,達不到預期效果,而變成「廢鐵」。然而,「一地兩檢」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不應該是決定工程是否繼續下去的最重要因素。若公眾最終不接受一地兩檢可能帶來的政治風險,大可以在通車初期先選擇兩地兩檢。據 2009 年政府申請高鐵撥款時估算,至 2031 年,有 65% 的乘客,只是來回香港及深圳,只有 35% 往內地其他城市,兩地兩檢的方案對前往深圳的大部分乘客,並沒有太大影響。
可惜,梁振英強硬指出兩地兩檢不可行,理由因為內地高鐵站沒有口岸設施,一定要做到一地兩檢。這無疑令高鐵追加撥款更添變數。而且,一口拒絕兩地兩檢的做法,更是令人懷疑一地兩檢背後,確實是有打破「一國兩制」缺口的政治計算。
其實,外國亦有因應交通工具實施一地兩檢政策,像英國與比利時和法國之間的歐洲之星列車站。說到底,如此憂慮內地執法人員可在港執行內地法律,無非是因為無法相信政府。一如在版權修訂條例上,網民最怕的,是它其實是「網絡廿三條」,要變相箝制言論與創作自由。可悲的是,這一個政府,偏偏無法令香港市民相信它真的為香港服務。
無論在版權修訂條例與高鐵撥款上,政府都有必要一一解釋各個方案的可行與不可行之處,而非總是「靠嚇」,祭出「不盡快通過條例會被外國制裁」、「不盡快通過撥款要賠償大筆費用」等的理由,讓市民總是感覺被迫就範,才能令社會釋除疑慮,重拾理性討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