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新體驗 人人皆可當主角
戲劇源於生活,除了傳統線性故事演出外,近年也有不同的演出方式活躍於劇壇。而且演出地點不再限於劇場,連觀眾也可以做主角,令表演方式衝破舊有框架,發展為不一樣的劇作。
記者:蔡早希 陳政彤
編輯:溫嘉雯 黃斯朗
現時有許多劇團致力創作不同形式的作品,追求多元化發展,讓觀眾有更多新體驗。例如劇團「天台製作」就是一反傳統,觀眾的參與能改變故事情節,甚至改寫結局。
演出充滿即興考驗
「天台製作」兩位創辦人兼聯合藝術總監艾浩家(Ivor)和李婉晶(Michelle)都是跨領域表演者,二人相識於讀書時期,具有多年戲劇經驗,並奔走於世界各地訓練及演出。為推廣本土新派戲劇,決定在 2014 年成立「天台製作」,其作品不時添加新戲劇元素,令觀眾耳目一新。環境劇場亦是天台製作的擅長之處,任何地點均可成為表演和觀賞戲劇的場所,觀眾隨演員在整個空間內行走。就像近期作品《行為淪喪》(The Beautiful Ones)加入聲音導航,觀眾需要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將耳筒接駁手提電話,聽取指示一同參與演出。Ivor 說,劇目有趣之處就是讓觀眾思考對自己熟悉的地方,從而產生與過去不同的看法。

環境劇場充滿即興性。(受訪者提供)
Michelle 回憶跟 Ivor 在畢業演出所經歷的一件難忘事,在表演及考核當天,隔壁房間剛巧有其他同學舉行畢業派對,異常的熱鬧甚至造成及騷擾,令他們始料不及,故在演出時,他們需要「執生」向考官解釋聲音來源,將聲音融入演出中,足見演員們即興創作的能力甚強。
帶領觀眾思考
Michelle 指,即使作品加入新元素,演員訓練時間增長,但因意念創新「好玩」,故二人將繼續推介不同劇作給本港觀眾,她更希望藉此讓觀眾能在新式戲劇中有另一層思考。她強調,劇作讓觀眾有選擇的機會,讓他們改變故事情節和結局,同時由演員引導他們思考和反省。
由「好戲量」舉辦的展望劇場,希望作品不是給予觀眾一個答案,而是讓觀眾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好戲量藝術總監楊秉基(Banky)指,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後由演員演出,並帶領其他觀眾進入分享者的世界,分享者亦可透過演員的不同想像和分析事件的角度,從而剖析自己的心理,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遺憾美的藝術
在現實中,事情沒有分絕對的對與錯、黑與白。無論對於觀眾還是演員,展望劇場都是一次性的,即使演出可能與分享者想表達的訊息有出入,但遺憾美亦是一種藝術。由於演出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對白和劇情,所以觀眾得到的感動每次也不同,而展望劇場就是刻意利用這種遺憾美的藝術,希望觀眾有機會發掘更多可能性,掙脫給自己定下的籠牢。

展望劇場講究演員之間合作和默契。(受訪者提供)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總幹事莫昭如指,展望劇場揉合「一人一故事劇場」及「受壓迫者劇場」的特色,前者採用即興發揮的表演形式,後者特色在於容許觀眾介入故事。展望劇場集合二者之長,可視為一份禮物,送贈分享者。
演員引導觀眾分享
除了靠觀眾分享故事,演員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觀眾處於陌生環境中,難以完全放開懷抱,更莫說是分享自身故事和感受。所以在演出前,演員會走向觀眾席與觀眾聊天「破冰」,營造和諧氣氛。觀眾分享的事情不乏生活中的苦澀、正面臨的困境等,演員除了要考慮如何演繹分享者的角色外,同時更要向其他觀眾傳達正面訊息。因此團隊需要足夠訓練,才可令演出更有影響力,避免給予過度樂觀的態度,脫離現實。
演員之一、香港十大傑出青年賴恩慈(Mo)表示,每一次演出都需要「執生」,而且演員之間的默契相當重要。她形容,演員們都是「用腳思考」,因為每次當左腳置於右腳前面,便是踏前了一步,不存在停在原地等戲做,這也是演員們在舞台上「執生」的格言。
治癒心靈的演出
在展望劇場中,分享者可以移動演員的位置,甚至改變他們的動作,成為表演的一份子。其中一對到台上分享的夫婦 Eddy 和 Peggy 認為,展望劇場能帶動觀眾情感,令大家一步步敞開心扉。而且整個演出真實性與互動性十分強,從中能自我反思。Peggy 又指,演員十分專業,明白人性的掙扎,一些自己不能意識或內心難以接受的事情,都由演員演繹出來,所以參與展望劇場具有治癒的作用。
Banky 指,香港人性格較內向,要香港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一定難度,而且需要演員和觀眾近距離交流才有效果,所以難以在伊館、文化中心等大場地演出。他說:「在香港推廣展望劇場需要好用力,每一次演出機會都非常珍貴。」他指,小劇場演出觀眾人數有限,基本上無法做到收支平衡,要有一班人不為生活擔憂,才能持久地發展展望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