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指引推近十年 學童午膳供應不達標
無人監管 為提倡均衡飲食,香港衛生署於2005 年以「日日2+3」作為口號,建議大眾每日要進食最少兩份水果與三份蔬菜。翌年,衛生署修訂了《小學生午膳營養指引》,希望學童能夠進食營養均衡的午膳。本報記者比較五份不同供應商的午膳餐單,結果竟發現沒有一家供應商完全遵從該指引。
記者:李沛程 施樂宜
編輯:陳秀敏 陳思霖
根據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公佈的數字,2013/14 學年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測率達 20%。記者基於《小學生

衛生署2005 年起宣傳「日日2+3」,鼓勵市民多吃蔬菜水果。
午膳營養指引》,比較本港五間午膳供應商的餐單樣本,發現當中竟然沒有一間符合衛生署指引內「同日多於兩款含五穀、蔬菜、肉類合乎均衡比(3:2:1)」,以及「同日多於兩款含三低一高(低鹽、低糖、低脂及高纖維)」的標準。
餐盒偏離標準 身心均受影響
註冊營養師張可琪表示,若學生持續按照不符合參考標準的餐單進食,將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出現不理想的營養狀況。短期而言,他們可能會感到疲倦或精力縮短跨度,而影響成績。從長遠來看,缺乏營養會導致不同問題出現。例如吸收過多熱量,會導致超重和肥胖;亦可能出現性早熟,導致身材矮小,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兒童肥胖可令患上成年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甚至引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癌症、脂肪肝和睡眠呼吸暫停。患者可能會自尊心過低,並導致其他心理問題。
家長莊太每月皆會陪同就讀二年級的女兒選擇午膳。她認為,學校午膳飯盒一般多肉少菜、醬汁較多,以美味香口吸引學生,忽略食物營養價值。她指,即使供應商有提供相對健康的餐點,女兒亦甚少選擇標籤著營養師推介或素食的選項,但「通常都會尊重女兒的意願,讓她自己選擇」。她表示,女兒開學兩個月後「肥了一點」,擔心女兒健康長遠來說,出現營養師所提及的負面影響。
張可琪認為,現時的指引並未強制要求供應商為學生提供健康餐的次數,她認同鼓勵學童自己選擇,比起強制性更為有效,長遠幫助兒童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衛生署制定多項指示,協助學校選擇午膳供應商。
香口作首賣點 營養屈居其二
莊太又提及,女兒班中有多於六成同學訂飯,數目亦正一直增加,認為就算沒有法例監管,供應商亦應盡可能遵從政府指引。她認為學校或供應商應至少每星期一次,強制要求學生選擇健康餐。她指,小朋友會鬧脾氣,未必肯聽從父母意見,相信訂立強制性要求,小朋友更為受落。
另一受訪家長馮太則擔心小朋友習慣午餐多肉少菜,或會養成偏食的壞習慣。她指出,學校供應商每周只得一天提供生果,相對地少,建議增至三天或以上。
張可琪表示,「日日二加三」是指二份水果、三份蔬菜,因此水果與蔬菜並不能互相代替,學生應每日進食適當份量的蔬菜和水果。她強調,健康飲食習慣建基於飲食金字塔。五穀類應為最多,其次是蔬菜水果,適量的肉類、蛋白質類和乳製品,最少是油、鹽、糖。因此只提供水果是不足夠的。她表示,衛生署的學生午膳營養指引,只是其中一個參考基準,最重要要增加學生的營養知識,讓他們懂得選擇健康的食物。至於供應商方面,她建議加入獎罰制度以作鼓勵,相信可有效讓衛生署進行監控。
指引只屬參考 未有措施規管
衛生署未有正面回應午膳供應商的監管問題。署方表示,他們就學童的午膳及小食所編製《學生午膳營養指引》及《學生小食營養指引》只屬一個參考,並沒有硬性規定學校及供應商按足參考,署方會按照實際情況,定期修訂相關指引。現時,衛生署有舉辦「至『營』學校認證計劃」,鼓勵學校落實健康飲食政策,亦推出了《選擇學校午膳供應商手冊》,就價格、規模、衛生環境及營養價值等提供挑選準則,供學校在選擇供應商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