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政府2008 年的統計數字,本港約有10 萬名不同程度的聽障人士,註冊手語傳譯員卻僅十名。香港聾人協會表示,政府應設立更完善制度,增發更多牌照。

記者:黃曦欣 文曉琳
編輯:楊濱盈 李洛儀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和香港復康聯會曾在2005 年起,舉辦為期三年的手語翻譯員資格評核計劃,成績優異的學員獲推薦予法庭提供服務。註冊課程在2007 年起停辦,但至今,全港僅得十名註冊傳譯員;而坊間亦提供不同的手語翻譯課程,但質素缺乏監管。

傳譯十載考牌無門

香港聾人協會九龍區中心主任黎敏聰,為聾人擔任手語傳譯服務多年,但錯過最後一年註冊機會。她說:「作為一個為聾人服務逾十年的手語翻譯員,至今仍未能取得註冊牌照,感到十分諷刺。」她認為,坊間有些手語傳譯員與聾人相熟,彼此有充分了解,可能會比註冊傳譯員更準確傳達聾人的意思。但黎敏聰表示,缺乏牌照經常局限其工作範疇。她曾經因為不是註冊手語傳譯員,而被逼臨時將一直跟進的翻譯個案,轉交全不瞭解案情的註冊手語傳譯員作法庭傳譯。她指出,更換傳譯員,會使聾人頓失安全感,自己亦感無能為力。香港復康聯會及社聯與其他社福機構將於今年十月中合辦「專業手語翻譯證書課程」,並計劃就有關課程向當局申請專業資歷評審,以培訓更多專業手語傳譯員。黎敏聰認為,現時的手語傳譯員由坊間聾人機構培訓,大多以義務性質幫助聾人。若政府設立手語傳譯員的註冊制度,讓更多傳譯人員獲得資格,有助手語傳譯專業發展。

大專可考慮列本科

香港缺乏對手語翻譯員的專業培訓,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創辦人鄧慧蘭教授稱,手語翻譯人手緊張,認為應在大專院校引進以手語傳譯為主的本科課程,使領域更為專業。兼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表示,政府一直主張聾人融入主流,但心態上未有支持「多元」社會,政策上未有重視聾人的手語需求。他又認為,教育局一向不重視包括聽障教育在內的特殊教育,成本高昂是其中一個原因。

特稿:聾人缺無障礙設施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助理余煒琳( 圓圖) 本身亦為聾人。她表示,不少機構很看重手語翻譯牌照,會作優先考慮條件,認為有牌就等於有保證。她透露,很多懂手語的人都想考牌,但政府卻不作公開招募,只能一直乾等。余煒琳又表示,聾人的需要在香港常被忽略,社會支援不足,如政府及銀行網頁常顯示「如有問題可致電查詢熱線」一項,根本不適用於聾人;反觀外國相關機構會提供視像通訊提供手語翻譯,程式簡單便捷。他又稱:「若搭地鐵遇上緊急情況時也無法知道,希望能有手語廣播。」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