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女傭荒】印尼及菲律賓外傭供應減少,有外傭中介公司預計來港的印傭和菲傭會減少,開始引入馬達加斯加女傭( 下稱馬傭),首批到港馬傭已於農曆新年期間開始工作。
記者:鍾思穎 何穎嘉
編輯︰黃億文 吳侃駿
現時在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約31萬,其中有15 萬為菲傭,其次是印傭,約有14 萬。印尼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表示,印尼政府將根據「女傭十年大藍圖計劃」,逐步減少輸出女傭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香港等地,2017 年更將停止輸出女傭。馬達加斯加僱傭代理協會有限公司副主席鄭志明表示,有中介公司已嘗試引入馬達加斯加女傭填補空缺,有兩個已在農曆新年期間開工,隨後將有更多馬傭陸續抵港。
印傭菲傭將減少
鄭志明表示,隨著菲律賓和印尼經濟穩步發展,其國民收入已由每月240 美元提升至380 美元,當地的工資與香港的差距越來越小。他又說,香港出現外傭短缺問題,2012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期間印傭人數下跌近三萬,預計2015 年起,來港工作的外傭會大大減少。
收入高於當醫生
鄭志明指出, 馬達加斯加失業率達52%,且當地薪金偏低,專業人士如醫生收入也不過是每月3000 港元。他說:「當地預科生的月薪大概只有五六十美金,而來香港工作則達4010 港元,相當於500 元美金,十倍的差距相當誘人。」鄭志明相信馬傭可以適應香港的文化,因為馬達加斯加曾受法國殖民統治,在西化的禮儀和通俗文化下飲食習慣與港人接近,且又信奉基督教,與香港文化差異不大。鄭志明又表示, 馬傭在來港前都會接受400 小時的訓練,教授廣東話及英語、香港文化及家務煮食等技巧,更有香港導師到當地進行培訓,而首批馬傭的入境簽證已批出,自一月下旬開始陸續到港。
攻居港法人市場
鄭志明指出,現今港人對家庭傭工的需求不減反增,他預計到港工作的馬傭可達十萬人,與菲傭及印傭三分天下。他又表示,目前大約10 名馬傭已被預訂,因馬達加斯加以法語為主,新引入的馬傭會先針對在港居住的法國人。但香港人似乎對馬傭信心不高。何小姐有13 年聘請菲傭的經驗。她表示, 與懂英文的菲傭也不時有溝通障礙,何況是說法語的馬傭。她指出,雖然馬傭有語言訓練,但訓練時間不長,恐怕難以交流。許小姐有意聘請外傭,她表示,本港首次引入的馬傭,當地亦是初次進行外傭家務訓練,恐馬傭不及菲律賓及印尼傭工有經驗。她擔心馬傭難以應付港人需求,亦難適應本港生活,暫時不會考慮聘請馬傭,認為在本港工作多年的菲傭及印傭才是信心保證。
Related

【本報訊】近年,東南亞國家對菲傭和印傭 的需求愈發殷切,令香港的外傭供應漸趨緊張。 中央政策組在2009年研究輸入內地家庭傭工的可 能性,較早時完成研究,但沒有公開研究結果。 若港府允許輸入內地傭工外傭,會否因此而飯碗不保?
15/03/2011
In "港聞"

【只換不賣】「送贈」活動不限於「施與受」?近年有組織發起「交換物品、交換服務」活動,市民不需付出金錢,就能得到服務和物品,不但減少浪費,更能讓人發揮互助精神。有學者表示, 這類活動雖對社會有貢獻並形成熱潮,但規模太小,加上港人時間成本高,能否適應本地經濟環境,達至普及,還是未知之數。 記者:方綽瑩 楊境榮 黃曉君 編輯:裘媛娜 吳子敏 蔡加怡 近年類似「以物易物」形式的活動興起,但原來香港早於十多年前,已有慈善機構開辦「交換物品或服務」的計劃。 勞力換「時分券」 儲分各取所需 聖雅各福群會於2001年2月,推行「社區經濟互助計劃」,鼓勵市民,尤其弱勢社群,透過指定平台,以勞力換取「時分券」,票券分五款面值,分別是六十分、三十分、十分、五分和一分(左圖)。一比一對等服務時間,即一個人服務了一小時,就可以得到六十時分;儲起指定分數後,就能換取所需的物品或服務,有會員曾換取有機菜和一小時補習服務。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及社會企業(土作坊)」主管鄭淑貞(圓圖)指,目前計劃除了提供平台¬¬ ─「換服務」及「換物」外,亦能讓市民參與社區生產工作。鄭淑貞指,該會與8個農場合作,當有大型農墟或農場需要更多人手時,他們便會幫忙統籌、致電個別會員和分配人數。完成活動後,農場會向會員分發「時分券」。 助基層建自信 讓會員展技能 鄭淑貞指,參與者反應十分正面,其中一宗個案令她印象深刻。她表示,一名區內露宿者之家的中年男成員,平日難於建立社交圈子;但於一次活動中,負責製作蛋糕,得到好評後,得到滿足感,大大增強了自信心。鄭淑貞表示,透過設立不同的平台及活動,能增加會員互動機會,擴展他們的社區支援網絡。 鄭淑貞表示,計劃其中一個目的是讓成員發揮所長,如集合一班懂得縫製的人,成立「車衣隊」,將布碎製成獨一無二的布藝製品。 她又說,計劃至今已累積超過1,600名會員,現已引入更多資源,如小型電器及傢具,令交換的物品更多元化。 「快閃」地攤 只送不賣 香港「交換物品或服務」的發展,已不限於慈善機構計劃,更進展成「快閃式」擺地攤活動。 「唔洗錢,岩用就攞啦!」紅磡街坊聽到口號後蜂擁而上,在地攤尋覓心頭好。能令街坊如此興奮的,是提倡「只送不賣」的廢物交換平台「Oh Yes It's Free」。 「與其封塵,不如送人」 該組織最初在社交網站發起交換物品活動,隨著加入的人愈來愈多,近年開始在屯門、旺角、黃大仙、紅磡等地,展開「快閃」擺地攤活動,以「只送不賣」為名,參與者把自己認為無用的物品拿出來,送贈別人,希望推廣「與其封塵,不如送人」的環保宗旨。 紅磡區活動負責人Steven表示,早前「Oh Yes It's Free」首次在紅磡出現,召集了一班當地居民協助籌辦活動。快閃地攤上「寶物」應有盡有,包括唱片、衣物、家庭用品、玩具、飾物,甚至全新物品等,吸引數十人圍觀尋寶。在活動期間,陸續有街坊將家中用不著的物品帶到地攤「交換」;亦有路過的市民得知活動詳情後,表示會捐贈家中不再使用的物品;更有街坊指,有老人家會到此處拿走大堆物品,到「夜冷店」放售。 獲贈簇新衣物 反思消費模式 第三次參與活動的忠實粉絲張小姐表示,不消半小時已滿載而歸,她透過社交網站得知「Oh Yes It's Free」的活動,這次所得的衣物,就為她省下數百元。她解釋:「我以前買很多衣服,自從參加了這個活動,真的少了購物!」她說,雖然拿到的衣物都由市民捐贈,但約7至8成從未開封。她認為,活動不但使她減低消費意欲,更反思自己平日過度消費的行為。 免費服務 送贈愛心 除了「快閃」地攤,也有組織在固定場地舉辦活動,提倡「送服務」。Really Really Free Market 於2004年在美國組成。當時以反資本主義舉辦的活動,後來由新加坡藝術團體於2009年帶到新加坡,並獲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邀請參展。Rika(圓圖)為FRRFM負責人,將這僜概念引進香港,並於2011年成立HKRRFM,希望透過免費服務,宣揚不求代價「giving and sharing」(給予和分享)的訊息。 Rika認為,「送贈」不應只限於物件,更包括技能和時間。她表示,由於人手充裕,故在3月引入「送服務」,並擴大送贈範圍,服務內容和種類不限。其中占星及塔羅牌服務最受注目,服務提供者甫到場,即吸引大批市民排隊。 雖然某些服務不太常見,如15分鐘日語及法語教學,但亦不乏「捧場客」。提供免費按摩的 Joseph,在社交網絡看見該機構的招募訊息,好奇心驅使下響應徵召。Joseph指,希望大家在十多分鐘的按摩中能放下壓力,重拾正能量。當他看見「顧客」按摩後如釋重負時,就會獲得滿足感。活動後,Joseph更在 HKRRFM 的社交網絡專頁留言,希望下次能開辦免費的按摩教學,能與更多人分享愛。 改變港人想法 多給予多分享 HKRRFM獲香港設計聯會主席陳嘉興的支持,方能租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的天台作活動場地。陳嘉興表示,創辦人Rika著重如何宣揚組織的概念,而活動含有藝術成份,故決定幫忙。他認為,這類活動能改變香港人既有的想法,讓他們知道「給予」和「分享」在香港也是可行的。 特稿 學者:規模小限制多 換文化難普及 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古紀達博士指,在經濟學上,聖雅各福群會所推行的「時分券」也是交易媒介的一種,跟市面上的金錢概念大同小異,同樣是以勞力換取所需品。 他表示,這計劃對社會的確有不少貢獻,但所交換的物品種類少、以小物品居多,即使「以物易物」能減低交易費用,但規模太小,未能對主流消費文化有直接影響。他又說,香港人扣除工作時間外,空餘時間不多,「換服務」涉及不少時間成本,「換服務」未能輕易推行及普及。…
11/04/2013
In "特寫"

晚上八時許,24歲的嘉浚下班回家,打開電腦開始他的第二份工作。嘉浚白天是一間葡萄酒公司的市場推廣員,同時擔任編劇、攝影師等工作。他有一個名字——「斜槓族」(Slashie),也是香港五十多萬零工經濟大軍的其中一員。
31/05/2019
In "港聞"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