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西營盤,街與街之間滿布四、五層高的舊式唐樓,底層多是小本經營的地區小舖,連鎖快餐店、藥房等通通欠奉。走到街頭,會嗅到相隔數個舖位的新鮮出爐麵包香;步行到街尾,又會見到數名老婆婆在臨時租借、無裝修的平價衣服店內,精挑細選合意的衣物。多年來西營盤並無地鐵直達,相比起中區和東區,這裏的發展明顯較慢,處處滲出舊區的氣息。但正因如此,小社區能保留自身特色,街坊、店舖東主笑臉迎人。走在街道上,仿如踏上尋寶之旅。原來,老社區的名字及街道名字,也是盛載段段港人歷史。

記者、攝影:李寶善
編輯:李沂澂

港鐵西港島線預計明年通車,由上環站伸延至西營盤、香港大學、以及堅尼地城,翻閱規劃地圖,會發現西營盤的街道排列整齊,呈「目」字型,街道名稱亦非常獨特。正中央的街道名為正街;正街東面有東邊街,西面有西邊街。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解釋,正街(Centre Street)原叫中街,取其華人社區中心之意,但該區華人認為「中」字不太吉利,像中了甚麼東西,因此習慣稱它為正街,後來更索性正名為正街。
數字方位 街名獨特
橫街以最簡單直接的數字命名,由下而上,分別名為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以及高街。第三街後的高街本稱為第四街,但由於「四」字諧音像「死」不吉利,因此以其位置較高的特點命名。李浩然指,像西營盤以簡單數字排列及方位,為街道命名的方式,在香港可算是絕無僅有,是西營盤的一大特色。

在正街和第三街的交界,有一間名叫關興記的荳品雜貨店,店內自設工場製造豆腐花和腐乳。店舖已有四十多年歷史,由店主關太的老爺從1942年開始,一代傳一代直至現在,見證西營盤的變化。
關太說,不少本區的居民都會特地來買馳名的豆腐花。由人手製造的豆腐花的香濃豆味非市面一般豆腐花可比,豆味濃郁,十分滑溜。談起西營盤近年來的變化,關太感嘆近年店舖租金上升幅度驚人,逼走了不少無法支付租金的老舖,慶幸自己的店舖是自置物業,才能成為少數幸存的老舖。她坦言發展商已多次聯絡她收購舖位,堅拒不賣,是對這區的一種情意結。
在第三街近東邊街的一方,在一列車房當中,有一間名叫金蓮華的二手物品店。走進店內,暖和的燈光和暗紅色的閣樓給人寧靜的感覺,各樣二手物品亂中有序地排列。小舖開店六年,店主李小姐對西營盤情有獨鍾,特別喜愛第三街的寧靜。她直言,即使加租亦會一直經營下去,但對面街的地舖已被收購,原有的米舖已結業,樓上的單位亦十室九空,期望西港島線的落成會為這區帶來人流。
港鐵落成 租金上漲
坐落在西邊街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前身是於1922年落成的贊育醫院,是本港首間華人婦產科醫院。建築物以紅磚砌成,外面有一個紅色的英式郵筒,歷史味濃郁。中心定期舉辦不同展覽,如即日至明年一月中展覽啟德機場歷史圖片。該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指,雖然贊育醫院被收回重建可能性低,但西港島線的落成必定會令附近店舖租金上漲,使小店經營更困難。他認為,高街已新開不少酒吧和高檔食肆,「整個區的生態轉變不少」。
香港發展步伐太快,不少社區因而把大量具歷史價值和地區特色的人、事、物,埋在一個個發展商的樓盤下。隨港鐵西區支線落成,西營盤在未來的轉變是好是壞,仍是未知之數。但可預計的是,當老舖被淘汰、舊樓被拉倒,昔日的老香港情懷便會漸漸消失。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