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製煲呔 搭出形象 襯托特質
傳統煲呔一般適用於正式或隆重場合,譬如典禮、晚會。隨著時代變遷,煲呔不再只局限於特定場合,有博士生傳承家業,堅持守護工藝,亦有年輕人為煲呔添上新元素,給予煲呔新的意義。
記者、攝影:林旭君 馬晞銓 黃嘉瑩 何海晴
編輯:文紀喬 何靖雯 林筠茹 李馨萍
版面編輯:文紀喬
踏進得利龍古舊的辦公室,桌上擺放各式各樣的煲呔,牆壁掛上得利龍品牌的海報。林國雄博士1980年從父親林鉅成手上接手家業,歷經公司各種變遷,秉持「顧客滿意、品質管理、資源增值、不斷學習」,堅持售賣傳統煲呔,盼能傳承文化。
不斷轉型 堅持定位
得利龍於1952年創辦,至今已扎根香港67年,得利龍當初靠賣山寨工廠生產領呔起家,80年代起經歷多間百貨公司倒閉,由製作生產轉型至從事批發生意,現今得利龍已變成男士服裝品牌零售店,煲呔仍是店舖西裝系列中長駐貨品,「(從自己製作變成向外購入煲呔)我不會覺得很可惜,始終創業容易,守業難,作為第二代接班人的包袱更多。」
得利龍工廠當初製作領呔時,一經裁剪的領呔布會有不少的碎布,工人就將碎布製作煲呔,「因為煲呔用布少成本低,而且利潤大,所以便開始製作煲呔。」最早期的煲呔形狀劃一,以純色為主,是非主流商品,只用作佩襯不同的恤衫。得利龍屹立半個世紀,堅持以中年客人作為客源,莊重作為定位,「我們的煲呔主色是黑色、白色,給予人的感覺比較穩重,亦沒有花巧的設計。」
雖然煲呔在港並非主流,但林國雄即使面對轉型,仍不會停止售賣煲呔,因它的存在有其價值。「就如女孩子配搭絲巾一樣,絲巾雖不是服裝的主導,但配戴了卻另有風格。煲呔一樣,都沒有分別。」更揚言近年年輕人流行復古,有利煲呔市場的發展。
林國雄眼見近年市場有「新血」湧入,其售賣的煲呔款式及材質都有別以往,較為新穎獨特。傳統煲呔主要是使用絲和棉,羊毛和絲絨就相對比較少,但新式煲呔則有機會使用更多不同的物料。而Bow Tie Shop HK作為新式煲呔的店舖,總有五花八門的煲呔款式推出,當中包括陶瓷煲呔及木煲呔。
玩味設計 情意綿綿
店主Lubee直言初時隨洋縫師傅學做煲呔,只因求學時期沒有零用錢。期間有感店內款式古老,因此突破傳統制肘,出售自製煲呔,從選擇布料到最後定形,均一手包辦。她起初先是放在別人店鋪及網上拍賣,「沒想到竟然會有人購買,當時很有成功感,成為我的其中一樣興趣。」
2007年,Lubee開設Bow Tie Shop HK,抱著令煲呔變得日常的理念,為客人製作一條條獨一無二的手造煲呔,「新式煲呔是有需求的,有些客人喜歡玩味、復古或紳士風格,洋縫師傅未必能滿足到其需求。」她形容自己的客人都較為浮誇,「客人找我造胡子煲呔,是因為他要參加馬術的比賽,所以就想訂製胡子形狀的煲呔。」胡子煲呔主要用硬身的真皮製造,而且胡子煲呔形狀設計較英式,更超越一般的形狀。「有些客人的思想破格些或者接受到新事物,就會打破以前的傳統,有不同的造型。」
Lubee投放十二年時間於一門手藝,顯然是啟發自一份熱愛,她坦言,做煲呔的收入不如之前的工作,但她仍會堅持做喜愛的事。「煲呔是我細細個已接觸的事物,到現在已演變成情意結。」曾打算外找援手協助處理大量訂單,但最終礙於執着,選擇獨力完成,「那200條(同款)訂單我接了,全都要自己做,那個時候縫到手抽筋,很辛苦。」
創業自學 身份象徵
與Lubee擁有相近目標的80後Errol,在求學時期已有創業的打算。一次參加時裝活動的經歷,奠定了在大學四年級創立自家品牌LORRE the Nerd的基礎,「當時我要參加一個時裝活動,打算穿戴有趣的飾物前往,本想配戴煲呔出席,但一直覓不到心儀款式,所以決定自己手造適合的煲呔。」
製作煲呔的過程,並沒有拜師學藝,只是不斷從網上影片及書本吸取知識。期間他發現追求平衡的感覺很好玩,因此他進一步專研,「我有特地購買Hermès煲呔,它不是太貴,都是$1400一個,但它很多人都會買,甚至女孩都會,我就會研究它是如何製造。」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逐漸對技術及用料等方面有心得,及後研發多種不同款式的煲呔,包括最受歡迎的潑墨煲呔,這也是他最喜愛的作品。「這個作品製作時可自由發揮,每一次我畫的圖案都不一樣,有時畫得密麻,有時畫得疏通,有時顏料很稀,有時顏料很稠。」煲呔上隨意的圖案樣式,正正讓它能夠表達自己,包括當刻的心情及思緒,亦令顧客感覺到自己的獨一無二。
雖然煲呔帶有製作者的情感,但為顧客訂做煲呔時,Errol卻最注重與顧客的溝通,這不但能影響製作煲呔的想法,更是代表客人的風格,「煲呔是可以反映自己的性格及定位,令人知道自己代表什麼。」他笑言,有一次有位客人指定要製作蕾絲款式的煲呔,表示自己很「姣」,要製作一個比新郎花巧的東西,Errol便如他所願製作,讓他哭笑不得。
香港與歐洲的消費模式各異,大部分顧客到LORRE the Nerd都是為選購新郎於婚禮用的煲呔,「他們會覺得煲呔是表達自己身份象徵的飾品,所以他們不會介意自己何時想戴煲呔,但在香港煲呔是一種隆重的東西,所以來這裹買煲呔都具目的性。」Errol曾打算改良煲呔以迎合大眾合味,但最後都決定做回自己喜歡的,「煲呔本身已經是一樣比較小眾的東西,如果還要介意是否大眾可以接受,其實不用做下去;100個人有90個不接受,我都還有10個人接受,其實都很重要。」他入行多年,已不再執著於銷售數字,反注動服務品質。
對於行業未來充滿未知,雖深明未能將煲呔成主流商品,但他們卻盼保留其價值,為客人搭上及製作出合意的煲呔,襯托獨一無二的個人特質。